文明新风润心 乡村向美而行
——青海共和县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樊永涛

 

    青海湖之南,共和盆地,文明乡风拂面,美丽乡村入画。近年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以积分制、村规民约等工作为抓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居民精神风貌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动能。

    巧用“积分制”

    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在共和县沙珠玉乡上村,时常上演着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明积分秀”。村民通过参与乡村治理、弘扬文明新风获得的积分奖励,可以在积分超市兑换心仪的生活用品。在积分兑换活动激励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志愿服务行列,用实际行动弘扬着文明新风。

    “我已经用积分换取了毛巾、洗衣液、牙膏。以后我要更加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争取拿到更多的积分,换到更多的物品。”村民德吉措毛说。

    近年来,上村积极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设立积分超市,围绕乡风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设置各项明细,从群众参与善行义举、义务出工、移风易俗等方面进行积分奖励。

    上村党支部书记南太说:“‘积分制+积分超市’模式运行以来,不仅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促进了邻里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显著提高。”

    上村是共和县以“积分制”推动乡风文明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共和县委宣传部以实用、实惠、实效为原则,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形成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组织建设、文明实践、公益美德、表彰奖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7大类13条细则的积分管理制度,持续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力,实现“让我干”向“比着干、争着干、主动干”的转变。同时,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驿站,设置专门的积分兑换区,由专人负责整理、发放、记录。同时,发放积分兑换手册4000余册,下发《共和县在乡风文明工作中进一步推广运用积分制的指导意见》,鼓励引导全县12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合实际开展积分兑换,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村规民约

    “约”出文明乡风

    走进共和县龙羊峡镇后菊花村,随处可见的文明宣传标语与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院落等相得益彰,淳朴的民风、和谐的邻里关系令人印象深刻,感觉阵阵“和美乡风”拂面而来。

    近年来,后菊花村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培育文明乡风、加强基层治理、推动移风易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民风带乡风。

    “提倡移风易俗、勤俭持家、厉行节约……”为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今年4月,后菊花村结合本村实际,创新编写了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六提倡六禁止”,将村民日常关心的话题融入其中,既简单明了、又深入人心,在润物无声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质增效。

    近年来, 后菊花村把新时代文明实践贯穿于乡风文明建设全过程,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主线,以村规民约为重要抓手,坚持自治、德治、法治有机融合,立足实践、多措并举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着力绘就环境美起来、乡风淳起来、村民富起来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助推乡村振兴。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连声称赞:“有了村规民约,大家共同维护村内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我们村的好人好事多了,矛盾纠纷少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

    在村规民约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如今的后菊花村,文明风尚、良好家风已经镶嵌在村里的一步一景,绽放于村民的一颦一笑。村容村貌的大变样,彰显着村民转变观念、树立新风、携手建设美丽家园的共识和成果,亲善友爱、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的文明新风正吹入千家万户。

    不仅是后菊花村,为激发乡村善治内生动力,共和县积极推进村规民约的修订和完善,将婚丧嫁娶简办、禁止铺张浪费、倡导尊老爱幼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并与每位村民签订承诺书。通过制定红白理事会管理规范,对村民红白事活动进行规范引导,避免形成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不良风气。此外,镇村两级干部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在自家婚丧嫁娶等事宜上率先垂范,带动全镇群众共同践行新规,形成了规范约束与群众自觉相结合的良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和县不断拓展文化活动载体,积极组织乡村文化活动,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开展社火会演、射箭比赛、农村电影放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开展“好家风”“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对在移风易俗方面表现突出的家庭进行表彰奖励,激发村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在文艺活动与精神鼓励的双重作用下,全县逐渐形成了“爱学习、讲道德、重礼仪”的文明乡风,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