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一指示,明确了文化赋能新时代新征程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充分运用地方革命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发挥好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积极弘扬革命传统,增强文化自信,既是一个基础课题,也是一个应用课题。
如何使地方革命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呢?
第一,以队伍建设为关键,深化思政课教师对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价值认知。四川是一片孕育红色基因、富有革命传统的热土,革命文化资源丰富。高度重视地方革命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增强思政课教师对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价值认知,意味着他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价值与育人功能。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育人元素,系统推进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
第二,以整理研究为抓手,助推地方革命文化资源与思政课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离不开对地方革命旧址、革命文化等的深入研究阐释。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强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目前凉山长征文化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彝海结盟”和“强渡大渡河”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等方面,从宏观层面有利于对红军长征过凉山历史进程的整体把握。不过,缺乏对“礼州会议”等边缘化的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为此,要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对边缘化的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发掘更多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
第三,以内容融入为核心,推进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系统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才能使思政课具有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笔者认为,思政课要与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相结合,就要以深挖地方革命文化资源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积极提炼文化育人素材,善于运用翔实数据、鲜活案例,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纲要”课教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精确找准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的定位,适时融入“礼州会议”的故事,讲清楚贯穿其中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德法”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越西县“红军洞”、普格县“红军树”、道孚县“忠烈桥”等地方革命文化资源,引导大学生熟悉地方、热爱地方,坚定理想信念,涵养文化自信。
第四,以场馆体验为手段,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这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指明方向,即与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相结合。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红色场馆深度融合,以多样立体的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知、信、行合一。成都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参与构建“大思政”,与校团委共建校级学生思政理论研究社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协会”,分专题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1个,构筑思政实践育人新范式。依托协会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等体验式学习,如走进红色礼州革命历史现场,聆听边仕光老人讲述“一枚银圆”的故事,累计组织110余支红色社会实践队伍,覆盖学生3900余人次。通过各类鲜活的学习场景,促使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及历史性变革,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强化使命意识,涵养文化自信。
第五,运用新兴网络信息技术,使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文化底蕴拥有生动的当代表达形式,增强育人效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近年来,许多高校充分运用新兴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开展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让历史文物、历史情景、历史故事变得可感可触。运用新兴网络信息技术赋能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现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云”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激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基金项目:202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专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路径研究》(SCJJ24MGC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