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一名城市守护者的日与夜

◎ 本报记者 袁矛

 

    穿梭在辖区的各个路段,排查安全隐患、化解邻里矛盾、开展反诈宣传、为群众排忧解难……这些是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新益州派出所辅警李洋的日常。从警12年,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辖区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真心和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日与夜。

    种在心中的英雄梦想

    今年35岁的藏族青年李洋出生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外公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父亲是一名军人,“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是根植于李洋血脉之中的家风。“我是听着外公和爸爸的军旅故事长大的,从小就有一个英雄梦想,对军人、警察这类职业怀揣着无限的憧憬。”李洋回忆道。

    外公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儿时的李洋心中种下了一颗红色种子,而这粒种子成为一种坚定的信仰,是在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

    2008年5月12日,在地震发生后,李洋所在的茂县成为了一座“孤岛”,道路全毁、通信中断,全县近10万人民群众与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系。为了尽快掌握灾区内部情况并实施救援,15名空降兵顶着恶劣的天气从4999米高空盲降灾区,时年19岁的李洋加入了地面接应这群空降兵的志愿者队伍。

    “这群英雄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他们所有人都把保护救灾设备放在第一位,用身体拼命护着装着设备的背包。明明每个人脸上身上都被树枝划伤了,但他们却在检查了怀里的设备后,立刻就投入到救援行动之中去了。”说到这儿,李洋深深地吐出一口气,眼眶有些发红。哪怕16年过去了,再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那种震撼感依然久久萦绕在他心中,令他肃然起敬。

    “他们不顾自己安危就是为了保护我们。从那一天起,我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像这群英雄一样,面对危险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守护国家和人民。”说到这里,李洋的眼中熠熠生辉。高考后,李洋顺利考入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踏上了实现英雄梦想的第一步。

    冲向危险的“逆行者”

    不管有没有穿着制服,李洋始终都以一名人民警察的标准要求自己。

    5月23日中午12时许,处于休假期间的李洋正在家中给孩子做饭。忽然,他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和呼救声,赶忙冲过去打开房门,发现邻居陈女士惊慌失措地大喊着:“救救我家,家里着火了!”

    李洋二话没说,立刻冲进浓烟滚滚的过道,找到楼层消防栓处,连接阀门,铺好管道,转身投入火场之中。火源来自厨房,此时火势已经较大,整个厨房都被烧得黑乎乎的,烧焦的味道扑鼻而来。李洋冷静又快速地控制了厨房内的大部分火情,并在物业工作人员拿来干粉灭火器后,对这场火灾的源头——油锅进行了灭火处理。在确定明火都被扑灭后,李洋又协助物业工作人员检查了陈女士家中的燃气和电力,并在叮嘱她开窗通风,谨防复燃后,才灰扑扑地回到自己家中。

    回到家后,李洋才后知后觉发现自己呼吸困难。“我当时也没采取防护措施,只想着赶紧灭火,结果吸入了很多浓烟。”李洋说,等到去医院检查后,才得知自己得了急性吸入性肺炎。

    “其实后来想想还是心有余悸,但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遇到群众需要我帮助的时候,不管有多危险,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从警的初心。”李洋说。

    扎根社区的守护者

    协助社区民警在地铁口开展反诈宣传;在上下学时段,前往辖区的菁芙蓉幼儿园为孩子们的安全护航;到小区处理邻里之间的纠纷;走进辖区企业开展安全防范宣传……“琐碎”是李洋在社区警务队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李洋是在2017年由新益州派出所突击队转到社区警务队的,刚接触社区工作时李洋一头雾水。“每天围绕的都是一些小事、琐事、杂事,说实话,一开始还挺不适应。但是渐渐地,我能感受到这些看似平凡琐碎、鸡毛蒜皮的社区工作,都是实实在在关乎着群众日常生活的大事,一点也马虎不得。”李洋说。

    每天,李洋都会怀着满腔热血和辖区的社区民警一起,到负责的辖区走街串巷,确保能够及时掌握辖区情况,这一走就是7个年头。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下,李洋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通过协助社区民警日常访、重点访、跟踪访等,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排查风险隐患,为扎实开展社区警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日常工作中,他会积极协助社区民警联系所在社区的网格员、综治队员、各小区物业、保安、楼长,定时开展培训,共同织密社区里的“平安网”。面对邻里纠纷,他们会采取主动介入、提前介入、及时介入的方式,争取将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现快速处置,避免引起民转刑等重大矛盾纠纷,并持续跟进掌握事后情况,形成工作闭环,实现矛盾递减、隐患归零、和谐倍增。

    “穿上这身警服,就要肩负起人民警察的职责和使命,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全心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李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