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市互助县: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

◎ 樊永涛

 

    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积极整合各方资源,聚焦群众需求,围绕“阵地建起来、活动搞起来、品牌树起来”工作目标,先行先试,整合阵地资源,以县域为整体,县、乡、村三级为单元,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

    实现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

    只有建好文明实践阵地,才能让文明实践活动生根发芽。

    互助县作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大胆创新探索,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按照“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就近就便、便于参与”的原则,已建成1个中心,19个实践所,309个实践站,8个实践基地,6个实践点,234处实践广场,3处实践书屋,挂牌率100%。

    文明实践制度建设更趋规范化。为了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互助县在“三级”阵地都组建了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主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乡镇党委书记、村(社区)书记分别兼任实践所(站)长,形成了各级党组织牵头抓总,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参与、统筹联动的组织体系。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出台年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职责、志愿服务队工作职责和志愿者工作职责,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常态化。目前,全县19个乡镇(街道)和294个行政村、15个社区已全部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互助县将文明实践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移风易俗、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以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促进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为着力点,聚焦群众需求,分区域、分对象、分层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新春走基层”“文艺轻骑兵”“海东精神进万家”等集中性示范活动约520场次,“送医下乡”“环境卫生整治”“全民阅读”等各级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约1350场次,让广大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乡基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政治任务。

    在塘川镇,当地党委政府采用“宣讲+文艺”等多种形式,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在“中秋”“国庆”期间,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出发,通过文艺演出、展板宣传等形式,用朴实的歌声、真挚的情感、欢快的舞蹈以及“冒热气”“接地气”的语言,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全会精神。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必须把握群众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创新宣讲方式方法,让理论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竹板儿一打到台前,各位乡亲听我言,总书记视察青海省,各族人民记在心……”丹麻镇以曲艺宣讲队为主力军,从“理论+曲艺”多维角度,把理论宣讲搬上传统戏台,将新思想、新政策、新风尚送到千家万户,送进百姓心坎。现场群众表示,宣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用这种宣讲方式,大家坐得住、乐意听、记得牢。

    “红马甲”绽放最美“志愿红”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互助县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切实履行职责,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赞誉。

    在丹麻镇,每年都会举办“丹麻戏会”,以祈佑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利用当地民俗,丹麻镇积极推行“实践所(站)+志愿者+群众”实践模式,“七彩”志愿服务队分别负责文明倡导、农业科技推广、政策法规科普、卫生健康宣传、民生服务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文体活动组织等工作,为群众提供了“点单式”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将“有主题、有活动、有服务”落实落细,让群众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温暖。

    威远镇南街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依托,创新推出“五红同心”志愿服务队,不断促进各族群众融合发展。“五红同心”即“红石榴、红太阳、红袖章、红领巾、红夕阳”,志愿服务队涵盖社区“两委”干部、辖区老党员、老教师、学生、共建单位在职党员、红色物业工作人员、文艺爱好者等不同群体,主要开展政策理论宣讲、环境治理、交通劝导、健康义诊、矛盾纠纷调解、健康文化知识宣讲等社区工作。

    据了解,互助县通过制定《互助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构建“1+19+309+N”志愿服务队体系。截至目前,全县组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580余支,吸纳志愿者5万余名。围绕“科学理论、党的政策、主流价值、文化生活、移风易俗、脱贫攻坚”等主题,加强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策划、召集、发布、实施等管理,从县级层面设计重点志愿服务内容,促进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每年常态化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科技科普宣传、大型义诊服务、中医进校园,文艺文化、非遗项目培训、清洁家园、文明交通、义务植树等专业志愿服务活动1450余场次,“红帽子”“红马甲”“红绶带”成为互助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