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博士”的“甜蜜”事业
——记“中国好人”张玉波
工作中的张玉波。(受访者供图)
11月5日一早,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的“熊猫谷养蜂园”,一位身着休闲装的中年男子打开一个蜜蜂箱观察窗,仔细观察着蜜蜂进出蜂箱的频率,以此判断当天蜜源地的天气状况。蜜蜂们在他身边自由穿梭,仿佛对他毫无戒备。几年的朝夕相处,数以百万计的蜜蜂,在这十几个蜂群中安居乐业,早已习惯了他的气息,而他即便不穿养蜂服,也能自如地在蜂群中工作。
他叫张玉波,今年45岁,是平武县猫熊谷家庭农场总经理。从首都北京到平武深山,从生态学博士变身山村养蜂人,张玉波通过养蜂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村民增收。他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将农产品生产、自然保护教育、森林体验等融为一体,引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村民们亲切地叫他“蜜蜂博士”。今年7月,张玉波被评为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
一篇博士论文结下的情谊
平武县森林覆盖率超80%,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还分布着300多只野生大熊猫。2006年,从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研究多年的张玉波,决定到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他深入当地,居住在村民家中,通过与村民的日常交流,张玉波注意到,虽然这里的生态环境极为优越,但村民们的经济状况却并不宽裕。
“我们村民以往多以打猎为生,后因偷猎野生动物获罪的较多,现在我也不打猎了,靠养蜂维持生活,但养蜂风险高,一旦运气不好,这一年就白忙了!”村民老赵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村民们的经历给了张玉波启发:大熊猫的保护与其说是生态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只有解决当地村民的生计问题,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大熊猫的保护才会落到实处。
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张玉波踏遍了木皮藏族乡的山山水水,完成了博士论文。得知当地村民的蜂蜜不好销售,回到学校后,他还在学校论坛上帮忙卖蜂蜜。毕业后,他远赴美国从事生态研究,后又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无论他走多远,始终和当地村民保持着联系。
“小张啊,我们村民养殖的蜂群减少了80%,存活率普遍下降,你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呢!”2018年的一天,在北京工作的张玉波接到木皮藏族乡金丰村党支部书记唐正华打来的电话。
了解到村民的困难,本是研究大熊猫保护的张玉波,帮忙详细查阅和搜集了关于养蜂的相关资料。原来,当地的养蜂业技术仍然沿用最传统的“棒棒巢”,由于技术落后,导致蜂群存活率低。他将搜集到的资料寄给唐正华,但对方收到后又打来电话:“小张啊,资料很好,但别寄了,我们看不懂啊。”这件事让张玉波萌生了辞职到平武县养蜂的想法。
一个生态学博士放弃外人羡慕的工作,到四川的大山里养蜂,彼时张玉波的想法让其父母和爱人无法理解,都觉得他是“瞎折腾”。“马上四十岁了,有些理想再不去实现,也许以后再也没有精力和机会了。”张玉波想。他回到母校北京林业大学,问了很多老师和老领导的意见,一位老书记鼓励他:“去吧,北京不缺你一个博士,可山里不一样,把文章做到绿水青山之间去。”老书记的话,让他下定了决心。
做深山里的养蜂人
2019年初,张玉波辞去北京的工作,从大都市只身来到木皮藏族乡,一头扎进穷山沟里,准备养蜂创业。
2019年3月,张玉波在木皮藏族乡金丰村流转了一片地,建起猫熊谷家庭农场,开始养蜜蜂。刚开始山里没有通车路,高山峡谷,从山脚爬到山腰要花一两个小时,但这些都不是最大的困难。
由于没有实战经验,养蜂于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刚开始,他常常被蜜蜂蜇。张玉波记得,有一次他打开了一个蜂箱,就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左胳膊被蜇了三四十下,他当时并没有在意,但到了第三天,蜂毒开始发作,整个人处于半休克状态。后来,他被送到医院,病危通知书都下了。年迈的父母被吓得惊慌失措,心疼得劝他放弃养蜂赶紧回北京。张玉波没有打退堂鼓,而是不断总结原因。出院后,他才弄明白被蜜蜂蜇的原因。
“阴天时,蜜蜂的情绪非常暴躁。”张玉波说,后来他常常泡在蜜蜂养殖园里,观察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有不懂的问题就查阅相关资料,并时常虚心向老养蜂人“取经”。老养蜂人告诉他,要当养蜂人,被蜇的这一关必须过,要常到蜂园里跟蜜蜂接触,让蜜蜂们熟悉他的味道。通过多次试验,他的养蜂技术得到快速提升。
在不断学习研究中,张玉波发现,乡亲们的蜂群存活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用的传统蜂箱,在取蜜时会伤害到大量蜜蜂的幼虫。
原来,当地村民养蜂都是采用横式的木桶箱或木板箱,割蜜的时候需要割下整个蜂巢,就会破坏蜂王和幼虫的生存环境,于是,他尝试将原来的横式蜂箱改成一格一格的竖式蜂箱。格子蜂箱首次开箱取蜜的那一天,乡亲们6点就起床赶到现场看稀奇。当时,仅开了两个格子,竟取出12公斤的纯净成熟巢蜜,产量是传统“棒棒巢蜂箱”的两倍。张玉波还现场给乡亲们讲解了格子蜂箱的原理、蜜蜂采蜜制蜜过程等。许多此前观望的村民当即决定学习此项新技术。
竖式格子蜂箱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在当地推广使用后,蜂蜜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张玉波发明的格子蜂箱养蜂技术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张玉波还动手研发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通过网络监控,使养蜂人不用到现场开箱检查就可以掌握蜂群状况,极大减少了对蜂群的干扰。在他的带领下,村子里蜂群的数量比以前增长了两三倍,村民养蜂的收入增长了三倍多。
让小蜜蜂保护大熊猫
这几年,很多人也慕名而来学习养蜂技术。作为平武县熊猫谷家庭农场负责人,他先后组织大规模培训30余次,免费培训当地蜂农1000余人次,带动农户增收300多万元,使养蜂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养蜂不占用耕地,也不占用林地,并且蜜蜂是一个传粉动物,自己会飞到林子里采集花粉花蜜,尤其是金丰村已经划入到大熊猫国家公园,蜜蜂可以飞到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里面去采集花粉和花蜜,可以帮助植物授粉。”张玉波向记者解释,所以,养蜂能让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的植被和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好。
对于未来,张玉波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不仅要继续教会蜂农养蜂技术,还想将小山村打造成一个集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科学研究和生态农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为此,他上线了“猫熊谷农场”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开通了科普类直播,并在公众号里发表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带领村民开启了蜂蜜线上销售渠道。如今,他的这些“小目标”已基本实现,农产品生产、自然教育、森林体验等内容已深度融合,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
张玉波的作为得到了村民们的敬意。每年腊月,当村民宰杀年猪庆祝时,总会热情邀请他共享这份喜悦,一碗热腾腾的刨猪汤,凝聚了他们对这位“蜜蜂博士”最深厚的情谊。
几年前,张玉波将父母也接到金丰村做起了帮手。村民老赵在养蜂之余,还肩负起了森林巡护队队长的重任;每逢假期,熊猫谷家庭农场便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之选,他们在这片自然乐园中亲近溪水,探索树木的年轮,共同领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张玉波深知,这只是开始。让小蜜蜂成为大熊猫最坚定的守护者,是他余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