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引领生活新风尚
——广西南宁市推动垃圾分类走深走实
生活垃圾分类是民生的“关键小事”,也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大事。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着力固根基、精准提成效”工作思路,全面、系统、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让垃圾分类蔚然成风,引领社会新风尚。目前,南宁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38%,资源化利用率超86%。
夯实基础完善体系 提升工作质效
垃圾分类关系群众生活环境,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南宁市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南宁市良庆区大沙田街道慧谷阳光小区针对无物业小区管理难题,探索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的分类新模式,为全市无物业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新样板。当地街道和社区通过联合该小区业委会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主题趣味宣传、有害垃圾置换等活动,并积极入户宣传,提高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小区还升级改造智能分类屋、厨余垃圾接驳点及旧衣物回收箱,并配置督导员落实分类屋现场督导以及日常巡查保洁工作,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分类收运,提高了生活垃圾的回收率、利用率以及投放准确率,小区居民也逐步养成在家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的习惯。
同时,南宁市加快统筹项目建设,推动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面升级。因地制宜完成全市约1500个生活垃圾投放站点的升级改造,让市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环境改善。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配套的城西大型垃圾转运站投入使用,六景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顺利投入试运行,以及宾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南宁市各类生活垃圾的处置能力。目前,全市具备每日5150吨其他垃圾焚烧处理、1700吨厨余垃圾处理、530吨有害垃圾终端处理、2500吨再生资源利用处置的能力。
多元宣教以点带面 营造浓厚氛围
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让市民群众提高环保意识、转变生态观念、养成良好习惯。为引导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南宁市开展各类活动宣传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环保新风尚。
“榴莲壳属于哪一类垃圾?”“过期的药品应该投放到哪个垃圾桶?”……这是日前在江南区沙井街道富康社区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中的一幕。活动中,青年志愿服务团队通过图文讲解、发放宣传手册、互动游戏等方式,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为引导更多市民群众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中来,南宁市编制垃圾分类中长期宣传工作计划,营造浓厚宣传氛围。今年上半年,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南宁市垃圾分类典型案例展示视频、开设“分类微课堂”专栏等,累计点击量20余万人次。同时,抓实学校教育,持续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最后一课”宣传品牌,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教育纳入散学典礼,布置假期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发动是关键。南宁市“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借助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优势,推送垃圾分类宣传信息、公益广告等;在全市户外大屏、商场电子屏等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视频。今年5月22日至28日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期间,南宁市围绕“践行新时尚分类志愿行”活动主题,组织各级各部门和相关责任主体单位开展活动500多场次,动员全市约15万名干部职工、市民群众直接参与……
当下,垃圾分类宣传如火如荼,市民群众逐渐从“要我分”向“我要分”转变,垃圾分类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紧盯重点强化监管 推动责任落实
垃圾分类是擦亮人居环境生态底色的关键之举,也是对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考验。为此,南宁市在宣传引导市民养成精准分类习惯的同时,压实工作责任,加强执法监管,执法普法“两手抓”,助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生活垃圾混投、混收、混运现象会导致资源浪费。为规范生活垃圾分类过程,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质量,今年以来,南宁市组织相关执法人员对住宅小区、综合市场、酒店等903个单位、社区的垃圾分类点进行执法检查,对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教育劝导。同时,实行“常态化巡检+重点督导”模式,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设施配置、投放点管理及厨余垃圾分类全量收运等进行督导检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精细化。
“现在走在路上、小区里,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宣传标语,越来越多人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生活环境越来越整洁美丽了。”垃圾分类的氛围日益浓厚,市区街道的变化令市民覃女士感到十分欣喜。如今,南宁市民逐渐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共同绘就绿色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