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矛盾,就找陈铁嘴”
——记“中国好人”陈文章
“大家坐在一起,泡一壶热茶,你说说、我聊聊,和和气气地把问题解决了,这多好。”3月18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茶馆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陈文章在茶馆调解了一起村民间的纠纷。
对于陈文章来说,在茶馆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洗茶、泡茶、敬茶、说茶、添茶等仪式,传递对当事人的真诚、热情和尊重。我在耐心倾听后,根据法理、人情和风俗习惯等秉公评议,最后让双方握手言和。”陈文章告诉记者,这就是“一杯茶调解法”。
1964年出生的陈文章,扎根基层30多年。他以茶馆为阵地为村民义务搭建“法律调解驿站”,用情、用理、用法服务村民,采取“一杯茶调解法”调解民事纠纷3000余件,为乡亲免费提供法律援助300余人次,他是村民身边离不开的“陈铁嘴”,也是身体力行维护乡风文明的“热心肠”。今年1月,陈文章获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
1994年,陈文章进入濉溪县临涣镇法律服务所工作,从那时起,他就想着要全心全意为基层的百姓服务,于是投身法律援助工作。“做好事让我很开心。”朴素的一句话,道出了陈文章踏上公益之路的初心。
临涣镇人口有近十万,陈文章的工作也十分繁忙。土地纠纷、彩礼纠纷、家庭纠纷等大事小情,陈文章在化解时不仅要用到法律知识,还要接地气,说村民听得懂的话。多年来,陈文章自己总结出一套“以例说法,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法。“怎样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帮助,就是凡事站在群众的角度解决问题。我代理的案件很多都是以调解结局,就是希望能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同时,减轻他们的额外负担。”陈文章介绍,他主动申请担任村法律顾问,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300多人次,为群众节约费用10万余元;免费调解民事纠纷3000余件,其中调解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500余件。
2012年,临涣镇司法所依托当地茶馆文化建立了茶馆调解委员会,陈文章成为了调解委员会的一名义务调解员。“乡里乡亲的矛盾,哪有什么深仇大恨,绝大部分都是可以调解成功的。既能解决面上的纠纷,又能解开心里的疙瘩,让双方气儿顺,利于长远。”陈文章告诉记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是他做义务调解员的初衷。
一壶老茶,一捧瓜子,一番于情于理于法的调解,往往就把矛盾化解了。多年来,陈文章坚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纠纷平息在萌芽,每年调解各类纠纷70余起,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芝麻小事,连着民生大事;滴滴真情,点亮万家灯火。陈文章本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原则,用心用情解决村民的“小”困难、“小”问题。
除了法律服务工作者外,陈文章也很喜欢自己的志愿者身份。从1994年开始,陈文章经常到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作红色义务讲解宣传,到镇上各个茶馆进行民俗文化宣讲,到村组以及企业、学校等开展法治宣传,将国家大政方针与普法宣传有机结合,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开展宣传讲解,共开展义务宣传3000多场次,惠及50余万人次。“我还把红色历史故事用活,将红色文化变成调解‘法宝’。”陈文章津津乐道地跟记者谈起他的成功调解案例。
2024年11月,临涣镇有两家比邻而居的村民因为土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临涣是一片红色沃土,当年的百姓推着手推车把自家的物资送到前线,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牺牲换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陈文章把双方请到茶馆里,用当年人民群众不计个人得失,踊跃支前的红色故事感动了双方。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个人在陈文章的调解下握手言和,陈文章也欣慰地笑了起来。
如今,陈文章临近退休,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奋斗在基层宣讲、人民调解的一线。“只要我还有精力,就会继续奋斗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当好群众的‘和事佬’‘贴心人’。”采访最后陈文章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