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幼儿园” 让幼儿教育“野”出生命力

◎ 曲征

 

    武汉有一家开在山林间的幼儿园,只要天气允许,每天都会上演着这样的场景:爬山、攀树、障碍跑等训练取代了传统课堂,70%的教学在户外完成。对于这个有点“野”的幼儿园,有家长点赞孩子们“野出了胆量”,也有家长担忧安全风险。

    这所“林间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为幼儿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窗口。当钢筋水泥中的“温室教育”成为常态,这种让孩子在自然中奔跑、探索的教育模式让人眼前一亮,也给人们带来很多感触与思考。

    教育孩子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如今不少儿童正面临着“自然缺失症”的困扰。幼儿园的基础设施除了上课的教室,就是用以锻炼、玩耍的塑胶跑道以及标准化的游乐设备,孩子们尽管也可以锻炼、玩耍,但因为缺少林间小径、天然树干、花草虫鱼、清爽空气等大自然中的鲜活“道具”,他们的日常活动就缺少了一点“野”的滋味。

    有研究表明,“自然缺失症”会导致感官迟钝、注意力涣散、抗挫能力下降。武汉这家幼儿园的做法,为解决孩子们的“自然缺失症”提供了解药。当孩子们在山林间跳轮胎、越过障碍、跳绳、拍球、走平衡木、跳马、爬坡、爬树、爬山时,不仅通过体能训练提升了心肺功能、平衡能力和肢体协调性,还亲近了大自然,呼吸了新鲜空气,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林间幼儿园”倡导自然教育,没有教材,也没有预设的课程,所有课程都是在探索中开展教学的。例如,孩子们在吃火龙果时发现嘴巴变红,老师便带领他们去户外寻找不同的红色,用天然材料调配出“泥巴红”“橘红”“苹果红”;在山林中发现树根,孩子们会探索用毛笔描摹树根线条,用陶泥拓印树根的形状肌理。孩子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不知不觉间就培养了观察力与好奇心。

    传统幼儿园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扁平化的电子屏幕以及老师的讲解中。而“林间幼儿园”将课堂延伸至山林,本质上是对教育空间的革命性重构。在这里,一棵树可以是生物课的教材,一块岩石能成为地质学的启蒙教具,甚至一场山雨都能化作气象学的生动案例。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理解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本质。

    有家长认为“林间幼儿园”存在安全方面的风险。孩子的安全意识不是在保护中建立的,而是在探索中磨砺出来的。正如该校教师所言,“我们不是让孩子们冒险,而是教他们如何与风险共处。”在孩子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教育他们哪些属于安全风险点以及如何有效地避免风险,比在教室里一遍遍耳提面命地强调安全意识与过度保护,要好得多。当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会判断风险、解决问题(如选择攀爬路线、应对突发状况),他们收获的是传统课堂难以教授的生存智慧。只要做好风险防控,如配备专业教师、科学规划路线、完善应急预案,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实现安全性与教育性的平衡。

    学前教育不该是温室里的精心修剪,而应是天地中的自由生长。期待更多幼儿园让孩子们在自然课堂中,真正“野”出生命力,“玩”出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