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润清明 云端寄哀思
3月30日9时,四川省彭州九陇公墓,25岁的杨晓宇手捧一束黄白相间的四季菊,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来到奶奶的墓前。她蹲下身来,将这束淡雅的鲜花,放在奶奶的墓碑前,轻声向老人汇报着自己的近况:“奶奶,我找到工作了,您可以放心了……”天空中,丝丝细雨,宛如思念般绵延不绝。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弘扬孝道、追思亲人、祭扫悼念的传统节日,唤醒人们心底最柔软的眷恋。近年来,随着“绿色、文明、环保”祭扫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敬献鲜花、书写寄语、网络祭扫等形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追思和缅怀。随着时代的变迁,祭扫方式悄然蜕变,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新风,让清明更加“清明”。
民政部清明祭扫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清明节前后,全国各地公墓累计接待现场祭扫群众5100余万人次,其中选择绿色低碳祭扫方式的群众达3600余万人次,占现场祭扫总人次的71.33%,较2023年同期占比提高3.63个百分点。
今年,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前往各地公墓祭扫的人们络绎不绝。不少市民也都一改往昔焚香烧纸的祭奠方式,选择了鲜花祭扫。
在彭州九陇公墓附近有不少经营殡葬用品的店铺,其中一家店铺老板告诉记者:“以前,每到清明节前,纸钱都是一车一车进货,但是这几年,买纸钱的越来越少了,反倒是鲜花销量越来越好,尤其是白菊、黄菊、白色康乃馨这些适合祭扫的花卉,供不应求。”
3月29日至30日,距离四川省彭州市约1680公里的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二龙山公墓迎来了清明节前的祭扫高峰。市民们手捧鲜花来到这里,祭奠亲人。公墓负责人张万荣在这里工作已有20年,在他看来,鲜花祭扫等绿色低碳祭扫方式正在成为清明节祭扫主流,“随着文明祭扫方式的持续宣传推广,现在清明节祭扫焚香烧纸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敬献鲜花、挂丝带、书写祈福卡等更文明、更绿色环保的祭扫方式。”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纪念馆、代客祭扫、AI生成逝者对话等数字祭扫新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亲爱的爸爸,全家人都很想念你。我已经长大了,我会照顾好妈妈,愿您安息。”3月30日,天津市民罗玮登录天津网上文明祭扫平台,为已故的父亲创建了网上纪念馆,并写下了这段饱含思念的文字。她说,“我和家人都认为,祭奠最重要的是传达心意,通过网络表达思念和祝福,既便捷也很环保。”
父母均已过世的王立志是湖北人。今年年初调往深圳工作的他,清明节不便回家祭扫,便联系了安葬父母的公墓于4月4日为他代行祭扫。在王立志看来:“生前尽孝比生后祭扫重要,追思悼念的心意也比焚香烧纸的形式更重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网上祭扫、代客祭扫的数字祭扫新形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但也有部分人对此表示质疑,认为祭扫是一种情感的直接表达,数字祭扫难以传递真正的心意。而最具争议的当属 AI生成逝者对话。这项技术通过采集逝者生前的语音、文字等信息,模拟出与逝者对话的场景。一些年轻人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缅怀方式,能让他们感受到与逝者的“情感连接”。但老一辈人对此大多难以接受,觉得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违背了传统的祭扫观念。
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认为,民间祭扫是历史延续的结果,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等数字祭扫方式的出现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文明祭扫的演变。“我们这一辈人很多是无神论者,明知道父母看不到,但还是坚持清明节前祭扫,为的就是用行动告诉儿孙,你们的祖辈在这里,不要忘记他们,不忘根本。”他认为,在祭扫习俗的变迁中,代际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差异并非不可调和,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通过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可以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让祭扫这一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3月31日9时,四川省彭州市濛阳镇竹瓦社区73岁的刘安来到离自家房屋不远处的一处坟茔,蹲在墓碑前,插上香烛,点燃一叠黄纸,嘴里低声念叨着:“爸妈,又到清明节了,儿子来看看你们……”青烟缭绕中,老人的眼神里满是眷恋与思念。
刘安的儿子刘洪兵在墓碑前献上了一束白色康乃馨,恭敬地三鞠躬。这束康乃馨是刘洪兵特意赶早去镇上花店挑选的,他深知父亲的习惯,虽未劝阻老人烧纸,却也想用鲜花为这传统的祭扫添一抹清新之意。
刘安抬头看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传统方式的执着,也有对儿子这份心意的触动。他缓缓开口说道:“时代不同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做法,只要心里记着先辈,不忘根、不忘本,咋做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