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在数字化浪潮驱动下,教育领域正经历从工具革新到范式重构的深刻转型。数字技术重塑了教育形态,却也在思政课堂中暴露出传统教学逻辑与数字时代认知规律的结构性矛盾。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着三重现实困境:标准化的知识传递模式难以满足青年群体对交互式、场景化学习的需求;技术工具与育人目标间存在生硬嫁接现象,部分课堂陷入“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形式主义窠臼;海量网络信息与系统理论教学形成对冲,削弱了价值观引导的穿透力。因此,推进教学改革需突破简单叠加技术的思维定式,在数字文明与思政教育本质规律间寻找动态统一。
本研究将解构传统课堂的时空边界与话语体系,着力探索具身化教学情境构建、算法伦理融入课程设计、虚实融合育人共同体培育等创新实践,试图为数字时代的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既能坚守价值内核又具技术适切性的解决方案,推动思政教育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引领数字化变革。
一、数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浪潮重构了教育生态,高校思政课正经历从“讲台独白”到“云端交响”的范式转变。当Z世代青年在信息瀑布中形成“即时获取-多元交互-场景沉浸”的新认知模式时,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出模式正遭遇三重困境:理论话语与网络话语的断裂、价值引导与算法推送的博弈、课堂边界与数字空间的冲突。在这种背景下,数字教学改革通过构建“虚实共振”的育人场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数字叙事:虚拟仿真技术重现历史现场,让南湖红船的精神密码在三维建模中解码;智能交互系统捕捉学生微表情,使教学节奏随着认知曲线动态调整;跨平台资源共享打破知识垄断,让延安精神与赛博空间形成价值共鸣。更具革新意义的是,数字化手段重塑了价值内化机制:当学生通过VR重走长征路时,地理坐标转化为精神坐标;当弹幕互动解构严肃议题时,青年亚文化反哺主流话语体系。这种“技术赋能-情感共振-价值共生”的传导链条,使思政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为培育数字原住民的价值判断力开辟了新维度。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
现行思政课教学体系仍在延续“教材中心主义”,教师普遍采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路径。课堂呈现方式固化于单向度的理论演绎,多媒体课件常沦为电子版讲义的平面展示,缺乏情境代入与认知冲突的设计。这种线性教学模式在两个层面形成阻滞:其一,教育主客体关系失衡,学生被简化为知识存储器,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建构能力未能获得有效培养;其二,教学内容悬浮于现实土壤,典型案例分析常陷入“贴标签式”解读,难以引发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
(二)数字化资源分散且内容同质化现象突出
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呈现出显著的“量质失衡”现象。各级平台虽已建成海量教学资源库,但存在资源孤岛与内容克隆的双重困局。从横向维度观察,不同系统间缺乏协同机制,教师需在多个平台间反复切换筛选素材,造成严重的认知负荷;纵向维度则暴露出原创性匮乏,许多视频资源停留于理论转译层面,缺少基于Z世代认知特点的沉浸式设计。这种“流水线式”的资源生产模式导致两个悖论:技术赋能的初衷异化为形式创新的桎梏,资源丰裕的表象掩盖着内容深度的贫瘠。部分平台为追求考核指标,将经典文献进行碎片化切割后简单重组,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加剧了学生的认知倦怠。
(三)师生互动效率低且反馈机制不健全
师生对话渠道呈现“三窄化”特征:时空维度局限于45分钟课堂场域,内容维度固化为标准答案探寻,方式维度退化成仪式性问答。教师面对大班制教学的现实,往往采取“广撒网”式的提问策略,致使深度思辨沦为稀缺品。课后互动更面临渠道淤塞的难题,传统作业批改难以捕捉个体认知轨迹,而多数线上平台仅实现了通知、传递等基础功能。反馈机制设计存在明显的代际落差,纸质评价表的滞后性与模糊性,与数字原住民即时化、精准化的诉求形成强烈反差。
三、数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推进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关键措施,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活力
在数字化转型驱动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需构建“虚实共生”的新型育人范式。其一,打造三阶递进式教学闭环,将云端预学、课堂深研、实践内化形成有机链条:通过数字平台推送可视化学习包,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理论框架;课堂环节创设“热点辩论厅”“情景模拟厅”等交互场景,借助数字画像技术捕捉学生的认知轨迹;实践阶段开发虚拟红色基地漫游系统,实现理论认知向价值认同的转化。其二,实施精准化教学干预,依托学习分析系统识别群体认知差异,构建分层教学资源池,例如为理论认知薄弱者推送专家解读影音集,为思辨能力突出者设计跨学科议题探究项目。其三,建立教学效能动态评估机制,通过语义分析技术解析课堂话语流,结合眼动追踪数据构建参与度热力图,实现教学策略的即时优化。
(二)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动态化数字思政课程库
高校构建动态思政课资源库,应遵循“多维聚合-智慧管理-靶向供给”的建设逻辑。在资源建设方面,搭建“三位一体”的资源体系:整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数据库、时政热词动态追踪系统、虚拟现实红色教育资源库,同步建设教师原创资源孵化平台,形成理论研习、价值引领、实践育人的资源谱系。在管理机制上,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存储架构,通过语义关联引擎实现资源智能标注,确保内容更新与理论发展同频共振。在供给模式创新方面,开发个性化资源推送算法,依据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匹配内容,如为经管类学生定制市场经济伦理案例集,为医学生推送生命哲学专题模块。同时建立双轨质量保障体系,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实现资源自优化,并组建跨学科审核团队,确保内容的政治性与学术性。
(三)引入智能交互工具,优化师生双向沟通与评价体系
高校引入智能交互系统,需实现“全时域联通-多维度对话-增值性评价”的范式突破。在沟通维度上,开发智慧伴学系统,集成智能问答、情感陪伴、学习预警功能,通过对话文本的情感计算识别认知障碍;搭建元宇宙研讨社区,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创建跨时空对话场域。在交互方式创新方面,设计混合现实辩论平台,让学生在虚拟历史场景中开展角色化思辨训练,实时生成教学诊断报告。在评价体系重构层面,构建三维发展性评价模型:知识维度通过概念关系图分析理论掌握深度,价值维度借助语义分析追踪思想认同曲线,实践维度依托虚拟仿真实验评估行为选择倾向。同时,建立师生协同进化机制,利用双向评价系统捕捉教学相长轨迹,通过机器学习提炼教改优化路径,由此形成“数据滋养-智慧迭代-生态进化”的新型育人格局。
结语
在数字化浪潮重塑教育生态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实践呈现出三个维度的突破:教学空间的虚实交融重构了课堂边界,智能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催生了教学形态的迭代升级,数据赋能的精准化供给激活了价值传播的深层效能。这场教育变革既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也非单向的价值灌输,而是在师生共创的数字交往中,通过情感共鸣的沉浸式体验、认知建构的交互式探索,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具身化推进。当元宇宙技术开始解构传统的知识权威体系,思政教育者更需以“数字人文主义”为价值锚点,在算法推荐与价值引导的张力间构建智慧化的教学闭环,使技术工具真正服务于大学生群体的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力的培育。只有将数字素养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才能在虚实交织的时代语境下,打造具有思想穿透力与情感浸润度的新型育人范式。
[作者系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数字技术赋能地方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JGB338)、202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机制研究》(2024LSZ069)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