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 宋丽萍 成杰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构建新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包括进行经济体制、文化、文艺等社会革命,以此助力文化和经济建设取得新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我国相关方面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应与物质文明建设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而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面对文化经济化的现实背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趋势应当加强。

    基于此,探索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即先进的文化思想对于协调经济与社会生产关系、提高经济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资源,需要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确保经济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涵之一,是社会的精神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是社会主义文化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而文化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构成一个整体。相较于政治和经济制度,文化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完全能够作为现代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活动创造的杰出成果,其基本精神涵盖超越它所属时代的文化价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文化根基的作用。

    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和合包容”“中庸”“人文至上”等理念,能够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文化,助力企业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经济发展环境。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已经渗透于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和合包容”理念有助于引导企业营造和谐氛围,提升员工凝聚力;“中庸”理念可以引导企业稳步经营,助力企业避免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人文至上”理念可指导企业注重员工个人发展和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创造意识,提升企业的人性化经营水平。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独特竞争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理论,文化和经济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两大车轮”,需要相互作用,在社会文明发展中发挥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现代化。文化完全能够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能够作为经济发展资源,赋予经济发展以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竞争力。例如,陕西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大力发展汉服文化,通过大唐不夜城、钟鼓楼、大唐芙蓉园等热门景点,吸引国内外很多游客身穿汉服“打卡”,带动了陕西汉服经济产业的发展,使得汉服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彼此成就。苏州拙政园等古典园林建筑,是我国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国际建筑史上极具研究价值,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研学经济发展。杭州以良渚文化为突破口,打造径山文化、运河文化等作为文化展示点的经济文化产业链,带动当地人文经济发展。因此,我国有关方面一再强调文化与经济的互融互通关系,明确文化要长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催生区域化的经济产业形态,赋能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例如,苏州手工业极为繁盛,苏州工艺‌、苏绣等传承“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匠心,传承保持定力、具备耐心等品格,以及传承当地企业家崇尚实业、精益求精的信念,推动苏州诞生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显现出文化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重要作用。

    经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必然坐落于特定文化、政治等发展环境中,经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问题。如此,经济发展应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始终将提升人文供给水平、让民众共享经济和文化发展成果、提升安全感和幸福感作为目标。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发展经济、进行城市规划时,明确了保护历史古城风貌、保护并传承历史文化的原则,在活化利用古建老宅、修缮旧城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群众的生活体验和精神追求,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人士前往当地发展,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新鲜“血液”。

    近年来,很多城市加速数字经济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优化经济生产和文化传播方式,发挥先进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积极辅助作用,增强了城市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陕西、山西、西藏、河北、甘肃等,积极与一些直播带货平台合作,发展数字经济,带动当地实体旅游经济发展,唤醒更多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带动地方戏剧、饮食、非遗等文化产业的保护与传承。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在旅游经济产业中渗透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各类旅游经济活动,使得文创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还带动当地民宿、餐饮等服务类经济的发展,在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之时,逐步打造出个性化文化产业品牌。

    [作者宋丽萍系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成杰芳系山西金融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副教授。本文系山西省教育厅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山西省教育厅,2024年7月1日,项目号:K2024570)、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问题链教学模式在高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的应用研究”(山西省教育厅,2024年9月24日,项目号:2024JGSZ14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