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复兴少年宫”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免费开展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到老人家中慰问陪伴……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双山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红”,各色志愿服务活动每周都在开展。近年来,双山村紧扣群众实际需求,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建设目标,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走深走实。
乡贤担当志愿“和事佬”
在双山村委会,总能看到一道身影亲切地安抚着前来处理纠纷的村民,这位老人便是双山村的老支书、乡贤代表苏道文。在村民中有着较高威望的他在退休后,志愿当起了“和事佬”,每当居民有矛盾时都会出面调解。
“我工作了很多年,跟大家彼此非常熟悉,大家也很信任我。所以看到邻里之间有矛盾纠纷,我就坐不住了。”苏道文说,他主动找到村干部,经过一番商讨后,于2019年成立了“道文工作室”。
“‘道文工作室’的初步实践取得了成功,当年就成功化解了百余件矛盾纠纷。” 双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巧说。为了持续壮大“道文工作室”队伍,充分发挥辖区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等力量,双山村党总支发动苏道文作为“领头羊”,选出6名老乡贤为骨干力量,创新发展“1+6+x”模式,采取“三访四查五必六清”工作法,发动辖区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打通了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如今,村里已经有30多名乡贤加入“道文工作室”,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参与到村里的大小事务中。从矛盾化解、村里活动安排,到村“两委”召开重要会议、实施重点项目,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
“本以为会一直忙下去,没想到却越来越闲了。”苏道文打开工作记录本,一边翻阅一边向记者解说,工作室成立之初,他每月需要处理的纠纷达十余件,今年以来,每月只有一两件。在苏道文等乡贤志愿者的带动下,村民之间更加和谐,双山村一片其乐融融、欣欣向荣。
人人争当志愿者
最近,村民雍永和领到了一块地,这块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是他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赚取积分换得的。原来,这是双山村探索农村地区如何激励志愿服务的创新举措。在双山村委会后面,有一块闲置土地,双山村通过综合治理和精心设计,将这片脏乱地带进行改造,并将其中一部分规划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嘉许礼遇之地,开展“土地认养”,鼓励村民参与志愿服务,通过赚取志愿积分“认养”一块土地。
“做法太好了,既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了,又鼓励我们参与村里大小事。”雍永和开心地说。他手舞足蹈地向记者描述着会在这片地里种哪些蔬菜,脸上充满了对丰收的憧憬。
目前,双山村在志愿江苏网上登记的志愿者人数有900多人,占双山村常住人口超40%。“实际远不止这么多。在双山村,每一个没有在系统内登记入册的村民,都是‘编外志愿者’。”李巧笃定地说。
作为农业主导型村居,双山村创新发展“乡贤+”工作模式,引导党员、青年以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加入,形成“村+社会组织+志愿者”三级单元服务体系,志愿服务队伍力量不断充实。“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多支志愿服务队,并设立有各色志愿服务项目,提供理论政策宣讲、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惠民帮扶行动等多种综合性服务,志愿服务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李巧说,她自己就是双山村木兰志愿服务队的队长。每天,李巧在完成自己村委工作之余,会转换成志愿者的身份走访村里的孤寡老人,为老人助餐助浴。“有时候我稍微慢一步,就有老人的邻居或是其他志愿者已经在照顾老人了。村里形成了人人争做志愿者的风气。”李巧说。
服务群众“零距离”
“双山村老人很多,其中有不少子女不在身边,遇到突发情况,志愿者能否第一时间赶到,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数字乡村建设的意义。”李巧说,随着数字乡村发展,村里实现了高清监控摄像头全覆盖,同时,依托全村路灯增设求助装置,并通过网络平台实时传送求助位置,让志愿者能第一时间赶到需要求助的老人身边。
“这个装置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特别有意义。”80多岁的村民滕义道说。今年7月的一天,滕义道老人下雨天不慎滑倒,幸好老人及时按下了路边路灯的求助装置,网格员滕宏飞看到信息后迅速赶到,将老人送往了医院。
为了更好地照顾村里的老人,双山村党总支依托贤德堂创新“贤颐苑”,打造“银发驿站”居家养老服务品牌,为辖区500余名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等服务。不仅是关爱孤寡老人,双山村还征集梳理5大类群众问题,变问题清单为服务清单。近年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
在常态发展中提升内涵、拓展外延,是双山村志愿服务的突出特点。作为安徽在江苏的“飞地”,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石杨镇绰庙社区大包组四周被双山村包围。因此,双山村与绰庙社区协商,共同设立了针对大包组的“邻里守望岗”,开展相关志愿服务。对此,李巧表示,志愿服务没有地区界限,她说:“我们的志愿服务,不局限于本地,所有有需要的人都是服务对象。”
当前,双山村志愿服务不仅在服务对象上进行拓展,进入邻省,还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创新,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打造志愿者阵地,带动低收入户和残疾人就业,在田间地头为村民普及相关政策,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支持。“接下来,我们将推动志愿服务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迈进。”李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