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有所学成就最美夕阳红

 

    

    编者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近年来,老年大学热度持续攀升、报名火热,常常“一座难求”。今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指出,经中央编委批准,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国家开放大学加挂国家老年大学牌子。去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明确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筹建国家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经过一年努力,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筹建的国家老年大学正式亮相,这无疑是老年朋友的福音。

    那么,促进老年大学发展有什么意义?如何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如何提高老年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升老年教育成效?本期话题对此予以探讨。

   老有所学,提升生命质量

    意义篇

    周芳元

    “活到老,学到老”,在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我们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近年来,老年大学持续升温,充分反映出不少老年人具有学习需求,他们争上老年大学,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精神的可贵体现,对老年人自身以及对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老有所学,掌握基本技能。目前,老年大学基本都会开展技能培训,为老年学员传授一些基本操作,小到智能手机的使用,大到家用器具修理等。有的老年人在学成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实践,居然能摄影插花、做手工艺品、从事一些小修小补……有的老年人通过学习与努力,还能“再就业”——或向报刊投摄影稿件,或制作手工艺品出售,或摆摊设点提供便民低收费服务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有的老年人并不缺相关经验,经过培训、学习以及互相切磋交流,他们就可能习得一些技能,并加以运用。

    老有所乐,丰富精神生活。很多老年人退休后,每日在家帮衬子女、照顾孙子,日复一日地过着枯燥的日子。还有一些老年人退休后,不用帮衬子女、照顾孙子,面对每天的空闲时间,也会感到有些失落,认为自己越来越“没用”。在这些情况下,他们会产生焦虑甚至抑郁情绪,十分不利于身心健康。上了老年大学,不仅具有“学生”身份,没被社会“边缘化”,还能接受科学知识、文化艺术熏陶,精神生活变得丰富,身心也会健康,心态也会积极乐观。

    老有所“伴”,不再孤单。人具有群居性,有社交需求,所以我们需要朋友。老年人同样如此。在老年大学学习过程中,老年人可以认识很多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可以与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不断社交的过程中告别孤单、收获快乐。

    老有所值,助力社会发展。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为年轻人树立榜样,能有效带动年轻人学习。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在接受老年教育后,主动把自身所学回馈、奉献于社会,比如广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有的还能在基层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如此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这更是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为社会文明进步添砖加瓦。

    总之,老年大学让老年人老有所为,提升了生命质量。“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空下来、闲下来,这不是老年人想要的生活生存状态,还有用、可作为、能作为,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才会更高。走进老年大学,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生存格局,为老年人积极作为赋能。

    因此,各地各级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老年教育,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有效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教育目标。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多措并举,扩大教育供给

    资源篇

    董宏达

    老年教育是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老年教育机构建设加速,老年大学在数量上明显增加,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覆盖面逐步扩大。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老年人受教育的愿望逐步增强,老年教育的潜在需求非常大,与之相对应的是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因此,破解老年教育供求矛盾,是当务之急。

    依托国家及地方开放大学,建立国家、地方老年大学。国家开放大学是中国开展开放教育的成人高等学校,其前身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众所周知,广播电视大学在发展中的最鲜明特点是:坚持开放办学和灵活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办学,整合和利用普通高校、行业部委等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显然,破解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完全可以依托国家及地方开放大学,来全面建设国家、地方老年大学。据报道,最近,经中央编委批准,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国家开放大学加挂国家老年大学牌子,这就给解决老年大学办学途径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地方开放大学应尽快建立地方老年大学,或积极推动地方老年大学发展,提高老年大学师资水平,搭建学习平台,开发优质线上线下课程,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利用好高校教育资源,鼓励支持公办高校开办老年大学。破解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要积极促进资源共享,比如,充分挖掘调动有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的资源服务老年教育,加挂老年大学牌子,或发展老年学学科,或成立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学习组织;鼓励高校积极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特色品牌和老年教育资源库建设;通过结对共建等方式,鼓励高校老年教育资源进入社区,服务好城乡社区老龄人群。此外,高校已办老年大学尽可能向社会开放,让更多老年人有机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服务。在政策激励上,政府可以考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相关补贴发给有条件的高校或职业院校。

    鼓励和扶持多种社会力量开办老年大学。随着我国老年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支持引入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应该积极探索研究多渠道、多形式、多主体办学,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在加大政府扶持的同时,更多发挥市场作用、社会力量,开办多层次、多形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教育需求的老年学校。可以尝试由养老机构开设学习班、学习课程的“养教融合”模式,为老年教育提供更多样化、更有特色的选择。

    一句话,要多措并举,不断扩大老年大学教育资源供给,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

   紧跟时代,打造老年网课

    网络篇

    樊树林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多数老年人正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富有诗情画意,如何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老年教育因此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新需求。随着老年人的“触网”比例不断增加,构建老年大学的网络课堂,无疑是破解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有效途径。

    而构建老年大学网络课堂,让老年人能随时随地接受教育,需要做好先期指导,资源、平台、师资等方面的建设、改革和创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老年人快速跨过“数字鸿沟”,是搭建老年大学网络课堂的基础。相关部门应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热心老年服务的队伍,先对老年人的上网行为,尤其是在线上课堂接受教育进行必要的、细心的培训与指导,引导老年群体健康上网、安全用网、快速学习,让他们尽快跟得上数字时代的节奏和步伐,帮助更多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只有跨过“数字鸿沟”,才谈得上能够接受网络教育。

    在数字化网络社会的新背景下,要让老年人在“互联网+教育”中实现再教育,必须在平台建设、课程开发上进行“适老化”改造与提升。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互联网企业密切配合,推出操作便捷、安全健康的老年教育数字化教学平台。在课程设置上,各地或各平台也需要进行认真调研,摸准老年群体的内心需求和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去设置课程,让更多老年人对在线课程情有独钟。

    要让网络课堂真正有品味、有品质,让其真正成为老年大学的有益补充,必须组建一支专业水准高的师资队伍。这就需要各地对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尽快遴选出一批能够懂得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富有热心与耐心、精通互联网技术的人参与老年大学网络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四川老年大学“蜀学在线”网络教育平台推出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手机与生活》等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大专院校引进的专家级优秀人才,这给各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新的时代,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提升,让更多老年人在文化的浸润下书写晚年的精彩,让他们过上更加有尊严、有存在感的老年生活,需要拓宽他们实现再教育的渠道。开辟老年大学的网络课堂是紧跟时代步伐,期望更多网络课堂为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赋能添彩!

    追求数量,更要追求质量

    质量篇

    王坤

    近年来,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较快,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除了供需矛盾,还存在专业人才缺乏、课程内容单一、办学考核激励不足等短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快速提升老年教育质量,让老年人既能有所学,还能学得好,是各地老年大学必须思考、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加强老年教育人才培养。由于老年教育具有公益性、普惠性特点,其办学体系不断向基层延伸,将成必然趋势。据报道,目前,除了一些传统的教育院校积极开办了老年大学,县级以下的街道、社区,已经成为老年教育的主阵地,在基层参与老年教育的师资,大多是兼职的学校老师、机关团体干部和社会爱心志愿者,很少有相对专业、固定的教育教学团队,较难满足老年群体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要提升老年教育质量,首先得培养一批与时俱进、可堪重任的老年教育人才,只有师资力量充沛且强大了,才能保证老年人学有所获。

    编写老年教育相关教材。目前我国老年大学已有了统编教材。随着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他们的身份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接受教育的层次需求自然不同。比如,有人喜欢琴棋书画,有人喜欢歌舞曲艺,有人喜欢健身运动……面对这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单一的课程内容肯定难以满足。因此,除了统编教材以及其他通用教材,可增加一些如花卉养护、形象礼仪、生活技巧等注重实用性的专业教材。有了这些多样化的教材配备,教学课程就会丰富起来、活跃起来,只要老年人需要什么,就能通过“量身定做”为其提供教学服务。

    建立健全老年大学开办、评价、考核制度。老年教育是否有特色、有温度,不仅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需精细化的管理艺术。一方面,对老年大学来说,应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增强老年教育的吸引力;通过科学设定目标、形成长效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为老年人提供环境优良、设施齐全、功能齐备的学习场所;对老师和学员的“教”和“学”等现实表现进行日常考核,通过选树典型、表彰优秀,激发老师和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管理部门来说,需要不断完善考评制度与体系,对老年大学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课程设计、效果考察等方面予以常态化考评,以保障每所老年大学都沿着制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真正、更好地为有学习需求的老年人服务,老年教育市场才会越做越大。

    一言以蔽之,老年大学既要有量的充足,也要有质的提升。

    注重课堂,也要注重课外

    融合篇

    陈铁

    老年大学不是学历教育,是老年人更新知识的课堂、健身养心的场所、开心娱乐的园地、广交朋友的平台、智力开发的基地。因此,老年大学完全可以、也应该积极探索各种融合模式。

    从阵地上看,老年教育可以融合到基层单位、文化场馆等中间去,可以将办学服务延伸至乡镇(街道)、村(社区),形成“半小时老年教育圈”,保障老年教育的覆盖面。据报道,目前已有个别地方整合教育阵地、共享师资教材、强化数字赋能,全面构建县、镇、村三级老年教育工作体系,力争实现镇(街道)老年学校、村(社区)老年学堂全覆盖,形成“半小时老年教育圈”。有的地方还计划整合基层单位、文化场馆的资源,为广大老年人打造“十五分钟学习圈”甚至是“家门口的老年大学”,让有需求的老年群体“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在内容上,老年大学更有融合文章可做,比如“老年教育+文化传承”“老年教育+运动康养”“老年教育+旅游研学”……

    “老年教育+文化传承”是许多老年大学都会采用的模式。优质的老年生活离不开优质的文化熏陶。书法、国画、象棋、乐器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适合老年人学习。在笔者生活的地方,老年大学与文化单位联办的书法、国画、乐器等培训班,深受老年人欢迎,他们每周进行两个半天的学习,基本没人缺席,平时在家也经常写写画画、弹弹唱唱。一些老人参加了学习后,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活更积极乐观。同时,他们用所学到的文艺技能,指导孙子写字、绘画、玩乐器等,不仅传承了优秀中华文化,也提高了家庭教育质量。在一些节庆活动中,社区还组织老年人的书画展览、乐器演奏等活动,增添了节日喜庆,丰富了群众文化。

    老年教育还可以结合运动康养、旅游研学等进行。据报道,有的老年大学在公园开展瑜伽等锻炼活动,将理论教学向课外延伸;举办“银龄行走营”郊外活动,现场教授、讲解行走锻炼的要领,科学引导老年人合理运动,增进老年人之间的友谊和互动;开展红色旅游等研学活动,进一步凝聚老年学员持续奋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力量……融运动康养、旅游研学于老年教育,有助提升老年人参加老年教育的积极性。

    笔者所在地的一所老年大学,曾派舞蹈教师到小区组织指导老年人跳广场舞,许多老年人积极参加,也曾组织过一次老年人“一日游”活动,报名人数当天就满额,参加活动者参观了新农村建设、革命烈士纪念馆等,非常开心满意,还呼吁老年大学负责人经常组织老年人旅游活动。可见,老年教育既要注重课堂教育,也要注重多种形式的课外教育,以多元教育丰富老年生活。

    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在全社会推动老年教育融合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践行积极老龄观的必然要求。
 

当前:B3版(2022年1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