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抓好“大思政课”建设,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把握了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教育关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关键场所,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时时处处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表达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育”强调的是品行和德性的养成,“大思政课”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需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德化于心、责践于行”“适时而变、适性而行”“铸魂培基、扬长育心”“因事而化、因德而华”,最终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这是当前教育战线面临的重大课题。立德是做人之本、成才之基,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只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载体,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注重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结合新时代的现实特点,学校要把握“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着力点,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画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同心圆”,提高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实效性。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来源。学习传统文化能帮助孩子们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助推其自主发展和精神成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既有诸子百家,也有诗词曲赋、琴棋书画、传统节日、对联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面对丰盛的传统文化,学校应该选择适宜的内容,有序地开展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式要创新,有趣好玩,合学生胃口,让他们乐此不疲。中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把动作、演唱、表演等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学习中,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积淀发酵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学校可以基于校园文化和地域特色,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师特长,确定主题,开发一系列课程(有具体的内容、目标以及评价标准),持之以恒开展活动,用三五年时间“磨一剑”,帮助学生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起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以红色教育启智润心、培根铸魂,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必能凝聚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亲切会见了老战士老同志和革命烈士亲属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慰问,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红色血脉是信仰的光芒,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力量。赓续英烈红色血脉,就是把这种力量融入青少年的心灵,化作他们前行的动力。
在教育实践中要着眼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遵循“整体规划、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各有侧重,需因材施教、止于至善。小学学段侧重启蒙,以道德情感为线,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初中学段侧重思想引导,以思想意识为线,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高中阶段侧重政治素养,以政治认同为线,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大学学段侧重使命担当,以听党话、跟党走为线,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作者单位:刘国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刘瑞芬,大同市平城区民营企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