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攻“毒”
朱丹枫

    

    最近看到了一份中国图书市场报告,《2021图书消费半年报告》。报告中有一个消息真是挺好的,2021年上半年在天猫上人均购书量就达到4.6本,这个数字了不起。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中国人越来越爱读书了,当然,再往深分析一层,疫情也是一部分因素。

    2020年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虽有所下降,但线上规模逐年加大,2020年达767亿元。其中在天猫平台的成交规模远超50%,天猫成最大线上书城。2020年全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才4.7本。

    书中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眼前的“现实”需求。

    2021年上半年,天猫销量增长TOP学习备考类图书成为人们买书的最大“动机”,考试辅导类图书持续占据销售榜首,儿童读物和艺术文学书籍也在线上受到追捧,法律类、漫画书、管理类书籍掀起热潮。

    这份报告说明,疫情之下,各国消费者在以读攻“毒”。报告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35%的消费者表示,疫情增加了自己的图书阅读量;中国有44%的消费者表示,疫情增加了自己的图书阅读量。

    这份报告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一方面,考试教辅图书中公务员、考研、财会是三大核心“科目”,线上不仅可以买到相关的教材,也可以搭配相关的培训课程“双管齐下”;另一方面,在热门的图书榜单中,政治学习、儿童读物、语言学习等各种类型的图书,受到追捧。

    年轻一代购书潜力不断攀升,为自我成长持续充电。有声阅读比例提升,其中移动有声APP平台受到最多的青睐;天猫也正在形成形式多样的供给,覆盖了纸质书、有声读物、知识服务等领域,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阅读需求。“00后”展现出很高的消费潜力,消费规模快速增长,由于他们正面临着升学、求职等关键节点,对技能类、教辅类图书需求量大;而“90后”更多则面临家庭与生活的压力,更偏爱育儿类和自我实现类书籍。

    不同地域养育不同的书“乡”文化。江浙、广东、山东等省份考试类书籍销售更高,是“学霸”聚居区;而首都北京消费者更偏爱文学书籍,在快节奏生活中努力找寻心中的“远方”。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上半年对比2020年来看,湖北、江西等地区的图书消费人数增速名列前茅,尤其是湖北省占据榜首。

    当然,疫情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好事,但是它确实重组了经济活动的结构。比如,重组了时间结构,大家的社交活动少了,有更多时间看书了。

    前不久,我感染了新冠病毒,借着这个“机会”,再次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之《铸剑》,进一步体味到了作者在作品中“埋藏”的“深意”。

    《铸剑》的故事原型出自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集《列异传》,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楚王请天下第一铸剑名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干将夫妇知道剑成之日就是自己丧命之时,因为楚王怕他们再为别人铸剑。于是二人铸了雌雄两把剑,雌剑献给了楚王,雄剑由莫邪保留,将来由他们的遗腹子去报仇。干将在献剑之后果然被楚王所杀。16年后,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长大成人,决心报仇。但是他一个少年办不到这件事,这时他遇到了侠士宴之敖。宴之敖讲,他可以去杀了楚王为干将一家报仇,但是需要宝剑和眉间尺的头颅。眉间尺相信宴之敖,就把自己的头和剑交给了他。宴之敖以献眉间尺的头为由晋见楚王,并设计在煮头的鼎边用宝剑砍下了楚王的头,最终为干将一家报了仇。

    同样的故事情节,鲁迅先生改编它的价值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是鲁迅赋予了细节新的深意。鲁迅一生致力于改良中国社会,小说里有作者一生的隐喻。比如残暴的楚王,想报仇的眉间尺,侠士宴之敖,分别象征了反动的旧势力,年轻时的鲁迅和成熟后的鲁迅。

    在鲁迅改编过的故事情节中,暗示了干将莫邪铸剑时,就开始觉醒了,因此准备了为后来报仇的武器。觉醒,向旧世界复仇,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但是眉间尺有复仇之心,却无复仇之力,这也是鲁迅对年轻时自己的写照。鲁迅后来以改良社会为己任,对应到小说里就是宴之敖的形象。

    经典文学,之所以值得反复读,是因为只有通过深读,才能体会到语言的美感、文字的魔力和作者的深意。有一些书确实需要精读,方能读出纸背的真意和深意。

 

当前:3版(2023年0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