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强国的生力军
李兆清

 

    2022年12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发布,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进入行列。

    文化企业从事的是文化行业,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上榜的“30强”总体规模实力壮大,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持续稳定增强,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为全国的文化企业树立了好的榜样。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企业可以发展得更好。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文化强国,文化企业不能故步自封,而应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在不断创新中实现自我提升。如今,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这给丰富文化作品的呈现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出版集团推出了《永乐大典》VR版、《美的常识》有声版,中国工信出版集团推出《听!国宝在说话》,将国宝拟人化,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广大文化企业应以优秀案例为榜样,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发展,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贡献力量。

    文化企业好不好、强不强,得靠作品说话。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创作文艺精品,广大文化企业重任在肩。这几年,《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等一批主旋律题材电影成为“爆款”,赢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离不开创作者的精心打磨。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主控宣发的电影《守岛人》,讲述了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原所长王继才与妻子王仕花32年守护祖国边陲小岛的故事,他们身上的爱国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银幕前的观众。文化企业只有抓住时代脉搏,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出文化精品,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文化企业走在前。近年来,华侨城集团创新“文旅融合+美丽乡村”“产业帮扶+乡村振兴”形态,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面对疫情和洪灾的压力,中原出版传媒不计成本将学生教材按时送达1700万学生手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出数十种疫情防控主题出版物,助力普及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华数数字开辟互动电视“助农专区”,缓解农产品滞销困境……文化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例子不胜枚举。盈利能力是考量文化企业强不强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文化企业,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文化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增强政治站位,推进改革创新,创作文化精品,承担社会责任,广大文化企业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发展得更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当前:A4版(2023年0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