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大文化遗产”观的生动实践
罗微

 

    茶在我国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广泛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种类丰富的手工制品。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制作、饮茶习俗、茶叶贸易、茶具器皿制作……与茶相关的一切,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22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就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整合了44个相关国家级非遗项目,包含了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的相关技艺,以及赶茶场、潮州工夫茶、径山茶宴等特色鲜明的相关习俗。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制茶师们掌握了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关键技艺,使不同的茶各具风味。如在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中有复式萎凋,低温久烘,这是使大红袍呈现出“岩骨花香”独特风味的关键环节。“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则是洞庭山碧螺春采制技艺的技术要领。
    炒茶也是很难掌握的一门重要技艺。西湖龙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曾说:炒锅温度至少有220摄氏度,连续炒茶一个星期,手指关节都不能打弯。这一道工序,包含着手上的搭、磨、拓、斗、推等10多个动作,并要用像打拳一样的力量来控制,才能炒出西湖龙井独特而丰富的香。
    揉、捻、搓的力度,通过双手拿捏;炒、烘、焙的温度,通过手心手背感应;发酵的程度,通过观、望、嗅来判断。经过制茶师的双手,茶树叶中含有的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等成分被焕活为多种香气,造就了茶叶的灵魂。
    中国人酷爱茶,不仅因为它的曼妙滋味。泡茶、喝茶、赏茶、品茶在1000多年前就形成了具有仪式性和审美性的茶道,对中国人的性情涵养产生深远影响。建窑建盏、宜兴紫砂壶、传统音乐茶山号子、传统舞蹈采茶灯、传统戏剧采茶戏等,都是为茶而生,茶为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再创造提供了不竭动力。
    茶作为载体,也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如近邻的日本茶道、漂洋过海的英式下午茶,都源于中国茶叶。2019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了中国茶的影响力。
    茶,连接着人与自然,连接着历史与现实,连接着中国与世界,连接着文化、经济和美好生活。
    目前,我国关于茶的文化遗产,包括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等多种类型,成为深化“大文化遗产”观的典范,也将为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启发。

当前:A4版(2023年0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