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老街,过旧巷,“戏曲之乡”“京黄故里,戏曲圣地”——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处处琴声悠扬、黄梅飘香,唱响文化自信。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
元宵节当晚,石牌镇老街热闹非凡,既有猜灯谜,更有黄梅戏。游客和居民们流连于老街,感受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在“政府+企业+商圈”的合作模式推动下,石牌老街的元宵节活动已经超越了节庆本身,成为“文化+资本”的有机联动。
北宋建隆年间,石牌镇就已见诸史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这里是京剧和黄梅戏的发源地;“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是石牌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当前,石牌镇正致力于建设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
作为京剧和黄梅戏的发源地,石牌镇开展的“京黄故里·石牌戏会”线上线下活动和独具特色的各类戏曲文化演出,不仅让看戏群众过足了戏瘾,也为戏迷们奉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大餐。为更好践行黄梅戏“一唱两走”,恢复“老字号”品牌,培育“老字号”传人,助力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石牌镇还开展戏曲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成功举办首届“寻根石牌”大型黄梅戏演唱会和安徽“村晚”普济村专场,大力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黄梅戏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服务镇区及周边居民10万人次以上。
“处处有戏,步步精彩”
元宵节,在石牌镇市民广场,十多名黄梅戏爱好者演唱经典唱段,在场的戏迷们叫好声不断,直呼过瘾,还有的观众情不自禁拿出手机拍照、录像,记录这些精彩的节目。石牌镇着力打造石牌戏曲文化体验空间,形成“处处有戏、步步精彩”的戏曲场域,力争把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打造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标杆产品。
以戏曲文化为主题,石牌镇从产品、品牌、资源三方面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打造戏曲文化产业园,壮大一批戏服、盔帽、道具等戏曲行头制作产业和戏曲文化旅游工艺品制作产业。把握节事庆典中的戏曲表演需求,延续现有的“京黄故里·石牌戏会”、中国(石牌)戏曲论坛、文化惠民戏曲演出,定期举办戏曲朝圣、寻根石牌等大型黄梅戏演出,邀请全国京剧、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不定期来石牌演出,精心打造节庆戏曲表演服务。积极整合文化遗产保护力量,组织文博、非遗展示活动,创建一流的戏曲非遗展示平台。
此外,石牌镇不断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黄梅戏与电影、动漫、网游、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加强黄梅戏数字化保存、展示和传播,形成以黄梅戏为主的戏曲产业链,推动戏曲产业市场化、多元化发展。
“诗意漫生活,戏曲达沃斯”
石牌镇现有一定规模的民间戏剧班社等戏曲表演机构10家,从业人员200余人,每年在各地巡回演出800余场次,年营业收入500余万元,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石牌泰和祥戏装盔帽社是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镇从事戏服、盔帽制作及销售企业年营业收入近百万元。
“我们高度重视戏曲生态保护工作,徽班博物馆总投资5000余万元,由中国工程院孟建民院士参与设计,项目从徽派建筑中汲取灵感和元素,与徽班悠久的传统相辅相成。为恢复老街往日繁荣,打造戏曲特色小镇商业特色,石牌镇对四条老街进行了升级改造,成为游客新的‘打卡地’。”谈到戏曲文化,石牌镇党委书记王朝阳如数家珍。
不止徽班博物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石牌镇综合文化中心设置有戏剧中心、培训室、电商平台、图书阅览室四大功能室。戏曲中心共设置座席192个,每年演出100余场大型黄梅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客厅占地面积40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35平方米,总投资1000多万元,由“石牌春秋”“石牌新生”以及“石牌未央”三个单元组成,以“诗意漫生活,戏曲达沃斯”为定位,贯穿整座展馆。徽班博物馆临展馆向社会展示着徽班文化以及石牌的文化底蕴……
“未来石牌镇将继续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衍生品开发、创意开发,加大定向招商引资力度,使戏曲服饰道具制作加工企业、数字创意类企业、工艺美术类企业尽快入驻石牌。通过多种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尤其在产业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通过特色小镇良好平台,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创业。同时以戏曲文化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培训、演艺、文创、金融、信息、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朝着戏曲、旅游、产业‘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目标迈进。”王朝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