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沧源县下班坝村:“小习惯”带动“大文明”
赵淑芳 李新翠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通过推进移风易俗,打造乡村旅游,积极打造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村庄环境,实现由“集中整治”到“日常维护”的大转变。

    村民自治添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模式,将党建工作同乡村振兴、企业建设等相结合,形成党建工作和农业农村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局面。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专业合作社和乡村治理协商委员会,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成立村民议事协商委员会,把党员活动室作为议事协商室,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上大事小情由村民自说、自议、自定、自办、自评。

    移风易俗润民心。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农户按5至7户分为一个互助小组,并推选出1名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农户圈舍、厕所、厨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既提升人居环境、降低建设成本,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把互助小组作为管理的最小网格,加强农户日常监督管理。以文明村创建为目标,把倡导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培养农民群众健康文明生活习惯为抓手,组织实施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公共卫生、健康饮食、主动遵规守法“五大习惯养成行动”,推动农民群众文明素养、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升。

    环境提升促宜居。以提升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抓项目搞建设,改变以前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和寨子内垃圾乱扔、污水乱排、柴草乱堆、牲畜乱放等情况,硬板路通到家家户户院里,房前挂着晒干的玉米、辣椒等农产品,围墙边爬满五爪金龙,把小院场打造成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微景观,既可以售卖,又充分体现乡村旅游的“乡土气息”。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每年每户缴纳60元垃圾清运费,聘请村内7名妇女为卫生员,做好日常保洁工作。坚持每天一小扫、一周一大扫的卫生制度,组织群众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行农户包清扫、包清理、包管护、包绿化、包秩序“门前五包”制度,同时引导群众折叠衣被、整齐摆放物品、打扫厨房和室内卫生等,有效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整治、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

    乡村旅游促增收。以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游客服务接待中心、旅游厕所、农家乐、半山酒店等基础设施,按照“一村一品一景”要求,采取“公司+村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种植、养殖或旅游合作社,将分散的土地纳入集体资产管理、经营,或将土地、产业、产品等整合到一个加工厂或一个合作社进行加工、销售和结算,实现以集约化促进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同时,把村集体利益和农民个人利益有效捆绑起来,收益按比例进行分配,有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村集体经济增长。

 

当前:3版(2023年04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