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业遗产焕发新光彩
熊海峰

 

    中国城市工业遗产的创新转型大约从本世纪初发轫。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传统工业由于种种因素,已不再适合在大都市的中心城区发展,遗留下了大量的工业厂房和附属设施。对这些闲置资源,是置之不理,是大拆大建,还是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使其成为赓续文脉的载体?经过综合权衡,很多城市选择了后者。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指导下,各城市因地制宜,创新施策,打造出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转型案例。

    为何大量工业遗产会转型为博物馆、旅游景区,又特别是文创空间呢?其中有合理的内在逻辑。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线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和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在赓续文脉、促进经济、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增强城市魅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而工业遗产特有的厂房外观、高大的空间结构以及铁锈斑斑的沧桑感,蕴含着独特的工业美学和复古格调,能够为创意人群提供大尺度的办公空间和激发创意灵感的美学场景,并能为文旅活动提供具有后工业时代气质的标志性空间。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间的这种高度契合,让文创空间成为工业遗产转型的主导方向。

    由于文化产业本质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相比工业厂区,文创园区需要更多的办公、商务、社交、休闲和配套服务空间。但传统厂区一般是工业建设用地,这导致工业遗产在功能转型过程中普遍受到用地性质的制约,经常遇到夹层改造难、消防验收难等问题。特别是高大厂房进行夹层改造时,由于增加了建筑面积,立项、审批等环节推进困难。这些问题至今仍影响着老旧厂房的转型升级。

    未来如何破解难题、更加规范有效地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关键在于做好“双轮驱动”。一方面是政府发挥好引导和扶持作用,创新思维、路径与政策,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在立项、规划、改建、消防、资金、审批等方面给予创新支持。另一方面是园区运营主体强化策划和运营能力,围绕目标市场的特色需求,明确功能定位,推动差异化、品质化、创新化发展,特别是要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内容、场景与业态,打造充满创意、独具魅力的新型文化空间,让工业遗产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当前:A3版(2023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