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区也是景区,“锈带”变成“秀带”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观察

 

    近日,工信部修订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明确支持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旅游项目,加强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弘扬工业精神,发展工业文化,提升中国工业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办法》是对2018年印发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和完善,以更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模式的脚步从未停止。下面,我们引入三个案例,看看各地工业遗产如何华丽变身,适应城市区域服务功能的改变,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也给市民留住一抹抚今追昔的“工业乡愁”——

   带着新生的活力

   工业遗产与城市一道拔节生长

    5月1日,长沙锦纶厂这个沉寂许久的旧工业建筑群将迎来新生,以“长沙·锦秀拾光”的名字重新开园。

    “取‘锦’字承袭纺织文化,用‘秀’字凸显项目丰富多样的商业内容和工业遗存改造后的新形象,把‘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长沙市历史建筑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黄映军表示,“拾光”则同“时光”,体现老建筑通过商业赋能进而复兴,不仅承载着历史峥嵘岁月,也带来了梦想希望。

    长沙锦纶厂是1985年纺织工业部“成都‘七五’计划座谈会”确定在湘新建的项目,后来在历史的发展中陷于停滞。2019年,长沙国资集团投资将这一老工业遗址打造成一个集文化创意、娱乐休闲、体育运动、亲子教育等于一体的公园式智能化绿色街区。2020年,该项目获批长沙市首个“老工业遗址”有机更新试点项目。

    项目以修旧如旧、局部改造、空地新建利用等方式进行保护性开发。5月正式开园后预计年均客流量超400万人次。目前,项目已迎来涵盖美食餐饮、生活配套、休闲娱乐业态的多家知名品牌入驻,为长沙滨江新城商圈品牌升级注入了消费新动能,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多元的生活娱乐场景和消费体验。

    老树长出新枝叶

    “工业遗产+ ”叫好又叫座

    2022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在由首都钢铁厂废弃的冷却塔改造而成的滑雪大跳台上腾空一跃,不仅让世人为之惊叹,更让大家关注到这片工业遗址的活力新生。

    除了冰雪运动,首钢园还有服贸会、科幻、网红打卡地等一系列吸引人的标签。

    2022年12月底,石景山区进一步明确,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深化冬奥遗产再利用模式研究,推进首钢工业遗产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用好滑雪大跳台、“四块冰”、冬训中心、冬奥组委办公区等场馆设施,开展体育消费季等活动,拓展体育培训项目,推动体育服务场所向文商旅体展综合体转变。持续改善北京冬奥公园环境,提升运营管理水平,筹办永定河马拉松等多项活动,打造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典范。

    将在2022年推进新首钢地区28项年度任务和60项重大项目落地见效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新首钢全面复兴。深化与首钢集团高层对接,持续创新工业遗存再利用实施路径,开展石景山古建群保护修缮,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引领文化复兴。聚焦“科技+”“体育+”,提升中关村标杆孵化器运营水平,吸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持续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推动体育企业集聚,培育电子竞技、数字冰雪、虚拟体育等产业,建设体育产业示范区,赋能产业复兴。打造首店、首发、首秀新高地和消费升级新热点,加速活力复兴。

    今年第三季度,原首钢制粉车间将变身奈尔宝儿童科技馆开门迎客,将为京西增添创新消费体验新空间。制粉车间落架大修,将打造互动式科技探索馆,总面积超10000平方米,成为首钢园·六工汇的主力店。该儿童科技馆专为亲子家庭打造,突破传统的展陈方式,通过多维感官互动式科学体验,将知识、艺术、互动实践相融合。

    依托首钢工业遗存和冬奥会的光环,首钢园·六工汇是城市更新项目的代表,目前已形成了亲子家庭、品质餐饮及高科技新能源为亮点的商业组合,成为京西消费新地标。

    在新版城市总规的引领下,曾经的“十里钢城”,如今已转型为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首钢情结”的大型工业遗址生态文化园,成为集商业、科技、体育、文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一边“干”一边“看”

    工业遗产老骥伏枥

    在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游客可以穿矿服、戴矿灯、下矿井、坐矿车,在地下300米的采煤工作面体验、感受1.4亿年之久的侏罗纪煤系。2012年,为晋华宫矿服务了37年的南山井装车线和开采了近半个世纪的南山井正式关闭,作为煤矿工业历史遗迹完整保存。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文化旅游分公司依靠悠久的采煤历史文化、罕见的侏罗纪煤层地质奇观,以及完整保留“采、掘、机、运、通”采煤工业系统,建成了世界最大、亚洲唯一、中国第一的煤炭工业旅游示范景区。

    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汾酒文化景区等工业旅游地,正成为山西旅游的新名片。

    汾酒文化景区隶属于汾酒集团,目前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综合旅游服务体系,建成了汾酒工业园林、醉仙楼、汾酒文化广场等一批工业旅游项目,开放了一线汾酒酿造车间、贮酒库、成品包装车间等一批工业旅游参观点。游客可以直观感受企业形象和生产环境,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汾酒传统酿造技艺,还可以在生产线上倾听“清香”故事、品鉴汾酒产品,畅快地过一把品味汾酒文化的“瘾”。

    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部门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多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少工业企业从原址上搬迁产生了新时期的工业遗产。如何将工业生产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从“干工业”转型“看工业”?山西一直在实践探索。目前,全省有27个工业旅游地被评为国家A级景区,6处工业文化遗产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高平市潞绸文化园将活化利用工业遗产真正用“活”了——潞绸织造技艺作为一项“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在“活”着的工业遗产中。早在2014年12月,这项技艺就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条织锦潞绸被,需要用国家级非遗织造技艺,历经大小298道工序、375天才能完成,而且只能在那台同样是工业遗产的织造机上进行。这台织造机虽然被保护起来,但从未停止“工作”。同样,生产它们的厂房,也是“活”着的工业遗产。2019年,潞绸文化园(原高平丝织印染厂)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园区内60多年前由前苏联建造的织造车间厂房及办公楼,就是工业遗产。这一排排拥有玻璃窗房顶的锯齿形厂房,已经被保护起来,但依然作为一线生产车间在使用。这些工业旅游开发可贵之处在于,在遗产活化、资源挖掘、业态模式上获得了成功,实现了多方共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报综合)

当前:A3版(2023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