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电脑编程操控无人机,专业舞台上排练传统民乐,京剧团的老师接送上课……据媒体报道,最近,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小学部将课后三点半课堂“搬”进海淀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实现校内校外多元课程资源共享。这种“走出去”的课后延时服务,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的新常态。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后延时服务在全国推广普及以来,受到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课后延时服务不仅是让家长有更充足的时间来接孩子,而且也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实,在教育部门开始推广课后延时服务之初,很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心里也难免犯嘀咕:课后延时服务究竟应该怎么服务?如果仅仅只是变成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家长倒是没影响,孩子们却未必会欢迎。
为此,北京市的中小学校开始积极探索,最终确定了课后延时服务“走出去”的教育理念。所谓“走出去”,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充分利用校园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孩子们感受到课本知识之外各种知识的魅力;二是通过把一些专业人士请进校园、请上讲台的方式,把课堂上学习不到的各种文化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们,这实际上也是另外一种意义的“走出去”。
一些中小学校挖掘社会资源,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劳动基地等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丰富课后生活。实践证明,中小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走出去”,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对于开阔孩子们的视野,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对很多领域的兴趣和爱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学生参与度的提升,以这样的形式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课后延时服务如何开展并没有一定之规,正因如此,对学校管理者就是一种考验。对于学校来说,既不能为了打发时间而打发时间,也不能把课后延时服务变成学校正规教学时间外的“延伸课堂”,而应该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课堂知识的拓展等,为孩子们提供合适的延时服务内容。
其中,如何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把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以合适的方式引入学校,是大部分学校都可以考虑的方向。如果学校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比较近,可以带领孩子们走进这些场所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果学校距离这些场所比较远,则可以把专业人员请进学校,也就等于是把校外优质教育资源请进了课堂,这些都是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