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坚守39年的“文盲村”摘帽人点赞
杨朝清

 

    重庆市城口县龙田乡仓房村地处大巴山腹地,据媒体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九成以上村民是文盲,被戏称为“文盲村”。1984年,仓房村小最后一位老师因条件艰苦离开了,高中毕业外出务工的陈申福听说后毅然返乡,成了学校唯一的老师。39年来,陈申福教出了300多名学生,成为“文盲村”的摘帽人,3月底,当选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所有科目一个人教,除了教育教学,还要到厨房为孩子们做饭,晚上放学后留下来批改作业,像陈申福这样的乡村教师,是全天候的“护雏者”。从最初的12名学生平均成绩只有12.5分,到后来的60多名学生成绩大幅度上升;面对交不起书本费的学生们,陈老师曾经回家把来年要用来当种子的六七十斤黄豆卖了,到书店买来一堆教科书逐一发到学生手上……一位好老师的坚守,点燃了乡村的“希望之灯”。

    伴随着打工潮和社会流动,“读书无用论”在一些村民中老调重弹,学生辍学的情况多了起来。为了扭转村民盲目、短视的做法,陈老师经常展开密集家访,不厌其烦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在他的劝说下,许多村民转变了观念,学生辍学率逐渐下降。后来,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大学生走出仓房村,“知识改变命运”得到了村民们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

    “文盲村”摘帽经历,点亮了一个村庄的文明教化的灯火,见证了一位乡村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与坚守。“为学生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也好,“只要健康状况允许,就要继续教下去”也罢,陈老师真诚朴素的话语,道出一位乡村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精神内核。

    要让广袤的乡村大地一直是希望的田野,要让广大村民延续乡土文明,肯定离不开教育。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角色扮演。仓房村的变化,只是无数乡村教师努力奉献于乡村教育的一个缩影。在平凡的世界里,许多乡村教师或许生活得不够光鲜,却用自己毕生的心血,来拨亮一个村庄、一个地方的“希望之灯”,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他们功不可没。

    乡村的三尺讲台,不仅事关广大农家子弟的命运,更关乎整个民族的未来。无论是“文盲村”摘帽,还是振兴乡村教育,都离不开乡村教师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坚守,正是一大批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或从教,才让农村孩子们享受到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当前:B4版(2023年04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