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温度的数学活动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九小学 王潇潇 魏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在关注知识、技能本身的同时也要着眼于更广义的知识、经验、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将从活动主题的选择以及活动评价两方面进行阐述。

    跨学科主题活动是形成和发展学生学科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就对教师的选择和设计能力有了一定要求。活动主题的选择有以下几个要点——

    选择原则:核心素养强调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从情绪变化到情感提升、从学习兴趣到动机转化、从积极态度到正确价值观形成,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历正向情感的提升,形成正确价值观。

    设计策略:教师可以从“驱动性问题”的角度出发对活动主题进行设计,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主题类型:在选择活动主题时要广泛挖掘资源,聚焦真实问题的解决。通过领域间、学科间的横跨,缓解数学学习的枯燥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元有机融合。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必要工具。所以教师选择的活动主题不仅要真实而且要“能用”,这里的“能用”指学生通过活动所得的结论、成果最好能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践。例如“通畅上学路”主题,学生对上学、放学时段校园门前的交通效率进行优化。通过调查学校所在社区的交通环境,如社区楼宇、单位分布情况、高峰时段各出入口的交通流量,社区内的停车情况、家长接送学生的方式等各类信息,计算和分析拥堵程度、平均速度等指标。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交通优化办法,如分时段设置禁行、单行线路,规定出入口车流方向等。如果优化方案可行,可由学校联合社区、交警等多方进行调整落实。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促使问题的解决,切实体会到学习的应用价值。

    现代小学生有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会关注到身边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环保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经济问题、食品健康问题、动物保护问题等。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社会问题”相关的活动主题。例如“依法纳税 人人有责”主题,学生通过查阅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的相关资料,了解国家税收的分类、税收制度、用途,进而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计算税率、税收收入等活动,分析税收政策对国家经济和个人财务的影响。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借助所掌握的知识,以自己的视角对热点问题、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这样的活动能加深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理解,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开发适切的主题才能让学生拥有探究的内驱力,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者都有很高的参与感,在情感上有所获得。

    评价应伴随主题活动的全过程。由于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价值定位、活动方式不同于其他领域,其活动评价也有所不同。跨学科主题活动要借助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反思、总结经验。因此,教师应在跨学科活动中进行多元评价。

    在多种形式评价中发现学习成果。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者对待同一主题的理解和开展思路可能略有不同,因此要丰富学生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主题需求可以选择成长记录、作品分析、数学日记、调查报告、演讲、社会推广等多种成果展示方式。评价要以激励、肯定为主,帮助学生多总结并发现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进步,利用评价形式引导学生的正向情感,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开展数学学习。

    在多主体评价中保持成就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评价的主体,这样的评价可能是相对片面的、不准确的,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针对不同主题活动的内容及其特点设计由学生、家长甚至社会进行参与。例如前面提及的“畅通上学路”的主题,可以在活动中设计学生互评与自评;也可以邀请参与主题活动的校园安保人员、家长、志愿者等共同商议、参与评价。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设计时,应遵循多角度设计原则,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前:3版(2023年04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