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尚未过半,荧屏剧集精品迭出。《漫长的季节》《狂飙》《三体》《去有风的地方》《爱情而已》《尘封十三载》等作品,都成了网评分超过8分的高口碑剧,整体上呈现出难得的剧集繁荣现象。与此同时,今年“六一”,“现象级儿童剧缺位”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
最近,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疑似被恶意评分一事登上网络热搜。不少“黑粉”对作品只打出“一星”。这部作品不仅承载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也收获了各界广泛好评。忽然遭到恶意差评,引来绝大多数观众的费解与不满,纷纷表示,影视评分不应该成为“饭圈”之间的纷争工具,更不该殃及经典作品。
一些观众在质疑“影视网络评分还靠得住吗”时,也认为,让全民都耳熟能详的《家有儿女》开播距今18年,在近20年时间里,儿童电视剧市场正日渐萎缩,好多年都难出一部精品,这样的局面应该被打破。
当今孩子
仍需要真人电视剧
曾经,儿童电视剧是70后、80后、90后一代青少年触达真实世界的重要窗口:《小龙人》教会小观众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家有儿女》让小观众在父母之爱、手足之爱中养成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快乐星球》《巴啦啦小魔仙》打开了从现实生活进入魔幻世界的入口,满足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
如今,琳琅满目、日新月异的动画产品虽然填满了孩子们的目光,但儿童真人电视剧正在逐渐被市场遗忘,成为“童年回忆”的专属名词。
腾讯在线视频平台运营部少儿IP运营中心负责人厍寅斌认为,现在的孩子不只需要动画产品,仍然需要真人电视剧,“真人剧的故事背景大多都是真实存在于孩子身边的,校园、邻里、亲情、友情……孩子们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有的孩子就会说,我们班就有一个米小圈,有李黎(儿童情景喜剧《米小圈上学记》里的人物),那我是谁谁谁。另外,真人剧也会让孩子更相信这些故事是生活中会真实发生的。他可以从中映照到自我,相信自己也能像剧里的人物一样不断成长、进步。这是意识上的共鸣。”
在厍寅斌看来,国产儿童影视剧,尤其是真人剧之所以“断更”了很多年,“主要是由于这些年生产的作品无论从内容选择还是制作质量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已经难以真正地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注意力。”
摆脱低幼
打造“亲子共赏剧”
不少专家认为,如今即便有儿童电视剧,受众定位于儿童,内容和形式往往偏低幼化,常常出现“孩子看剧,家长玩手机”的现象。优秀的儿童剧要拍给孩子,也要让更多人“看到”,要真实扎根于生活,展现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儿童话题等,越接近现实,越具观赏价值和深入探讨的空间。
厍寅斌认为,符合成人观看习惯的儿童电视剧,对家庭教育也能产生帮助。比如《家有儿女》《米小圈上学记》等儿童电视剧中的成年人,很多都是在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的缺点,通过幽默的方式不断纠正和调整孩子的行为。不少家长也认为,一部好的儿童电视剧不仅是孩子的良师益友,也是家长们学习的榜样。
今年寒假,《米小圈上学记》在央视电视剧频道、腾讯视频热播。剧中,不少故事选题是创作团队在调研当下小朋友和家长会面临的、关心的议题之后,加入到剧中的。有媒体发表评论说:浅表娱乐和价值输出兼备的《米小圈上学记》,既满足了儿童“以娱为乐”的心理需要,也实现了成年人期待的“寓教于乐”的诉求:既站在儿童的立场与角度,展现儿童的天性与生活,也以米小圈不断转变的过程,阐释真善美的人生哲理,传达了正向价值观。
家长们希望,像这类以小朋友为主角却能跨越年龄层的儿童剧,应该再多一些。
不断探索
行业要努力加把劲
有识之士指出,儿童电视剧市场亟待重振,并不是儿童不想看真人剧,而是市场没有提供适合他们的作品,一旦出现,这部分市场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知名剧评人谭飞认为,当新一代的中国儿童可以接触更为广泛的视听内容时,传统意义上专为儿童创作的电视剧,可能在内容上就需要进行迭代更新。
专业人士建议,要创作优秀儿童电视剧,从孩子们热衷的现有IP中取材,显然是一个巧妙的思路。《米小圈上学记》正是根据同名热门儿童文学IP改编的。
随着电视设备的变更和互联网的普及,观众群不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电视屏幕前,而是更多地使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来获取影视内容。《米小圈上学记》导演赵聪说,创作者需要适应新的观看方式,以满足观众的多层次需求,例如制作更短的小视频或片段,或者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更多互动。
在谭飞看来,现在儿童影视内容的市场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开发,文学、故事、人物彼此交织,可以做成动画片、人偶剧,也可以变成电视节目和电影,“现在就不再是单独制作剧的概念,剧集本身的生产和播出方式决定了剧不会是最重要的部分,把剧看成是IP产业链的其中一环,或许更容易理解当今市场的需求。”
(综合《北京日报》《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