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岩村是个老地名,现在已更名为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也就是俗称的“三矿井”,原永荣矿务局关闭的“三矿井”曾经就建在这里。近年来,荣昌区综合利用废弃的矿井和部分工业遗迹,盘活存量资产,如电影院、招待所、职工食堂等,同时依托当地丰富的陶土资源,兴建了数个陶艺工作室,建成了具有陶文化特色的青年旅社等,气势恢宏的荣昌区美术馆也已落成,已经形成较具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声名远扬的网红打卡地。
滴水岩村从旧日废弃的矿井到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嬗变,实现了她华丽的转身,也为资源型企业关闭退出后的价值再利用,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地。善哉,妙哉!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曾经无数次到过滴水岩村,在朋友邀约下,今年初夏,我又一次来到这里。我们从城区出发,不一会儿就进入宽敞笔直的陶都大道。道路两旁花木茂盛,路灯造型融入陶器元素显得庄重大方,从安陶博物馆向右前行几分钟,就来到了“三矿井文化创意产业园”。
沿着指引标识,我们在鲜花掩映的乡村林道,慢慢地走进村子。此时,水稻已经栽种得差不多了,桃花、李花等也已远去,油菜结籽待收。此时,只有树上桃李压弯了树枝,沉甸甸的,像谦恭的长者向不谙世事的晚辈示范着人间的礼仪。再细看,一群小朋友正穿着白衬衣、胸佩红领巾,在树下“扯草”,田边插着写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字样的黑板,一个个小朋友认真地拔去树下的野草,以便花木茁壮成长。
一转眼,“荣昌区美术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抬眼望,三个起伏且相连的圆拱形建筑,既似矿洞又与烧制陶器的陶窑几分神似。把“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的民谣诠释得淋漓尽致。
从美术馆出来,我们来到西侧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这是一座仿巴渝民居风格的院落,布置得十分典雅,很有书香气息。队员们正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天的主题是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做应考心理辅导。40多名中学生向清华学子踊跃提问,清华学子与中学生们分享应考感悟,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据介绍,工作站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基层治理、文创开发、环境治理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工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在村子西北方向山腰处有一座土砖修筑的院落——“西山雨陶坊”,一对青年男女遇见“泥”,从此与陶土为伴,他们的故事十分励志,也特别感动人。他叫管永双,2014年大学毕业后和同学也是女友,因喜爱上荣昌的优质陶土和当地文化来到这里,从此与荣昌陶结下不解之缘。创办一间工作室并非易事,最初,他用仅有积蓄租了一间农房,添置制陶设备,购买砖、水泥、河沙等建筑材料,搭建柴火窑,但因种种原因,几年间工作室搬迁了三次。最后才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在这个土砖院落继续他的文创之旅。
管永双与妻子一道潜心研究,不断尝试,提高制陶技艺,每天选泥、晒泥、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烧窑,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匠心打造,几年间进行了诸多创新,赋予了每一件作品活的灵魂。如今,管永双独立设计搭建的“春燊窑”成为荣昌陶最大的柴烧窑,一件件精美的陶艺作品见证着他的奋斗历程。
当我们乘坐的车辆沿回程徐徐启动时,回望村庄,她正披着万道霞光,用她丰腴刚健的身姿,展示着美丽乡村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