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起三角锥赛跑、听到哨声后抱成一团、跳起健美操来手忙脚乱……炎炎夏日,在黄土高原的陕西省绥德县,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充盈校园。最近,5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绥德20所幼儿园、中小学和体培中心开展为期两个半月的体育支教服务,带来了新的教学内容和理念,充实了基层体育教师队伍,也实现了自己所学与基层所需的“双向奔赴”。
“他们从城市带来了一些很新的东西”
“这么有趣的体育课我想天天上。”绥德县第八小学四年级的王柏杨说,“老师教的都是我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的。”
6月5日上午,一堂体育课上,王柏杨和他的同学围住支教队员毛雨青,一起做着“桃花朵朵开”游戏。抱在一起的孩子们笑着、闹着,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
“游戏的方式孩子更易接受,也能够达到锻炼效果。”毛雨青说,新的授课方式能够引导小学生爱上体育,也能让志愿者更快走进他们心里。
今年5月,为响应国家体育总局的2023年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活动,陕西省选派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西安体育学院四所高校的体育及相关专业学生来到绥德,参与基层体育课、课后服务以及俱乐部训练等活动。
“他们从城市带来了一些很新的东西,缩小了城镇、农村和大城市孩子在体育课内容上的差距。”绥德县第八小学校长刘树平坦言,县域学校条件有限,体育课程内容、方法往往相对单一,而体育支教为校园吹来了新风,让县里的孩子们也能上到和大城市一样的体育课。
本次赴绥德支教的牵头单位西安体育学院派出35名本科生。该校体育教育学院院长马海涛介绍,支教队员涉及二三十项运动,不仅有传统的“三大球”、田径、游泳,也有健美操、体适能等以往少有在村镇开展的新兴项目。
“支教队员把所学的最新训练方式和理念传授给了县城的孩子。”马海涛说,这次支教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扎根程度深,志愿者可以把一整套方案执行完成,给基层留下更多东西,为助推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出力。
“孩子们练过之后真的会喊累”
临近傍晚,绥德县城的游泳馆里开始“下饺子”,岸边的志愿者燕博煜给正热身的学生喊着口令。
“这些都是县上最好的游泳苗子。”燕博煜说着搂住一个肩宽臂长的孩子,“他在今年全市游泳锦标赛上很可能拿到二级运动员证。”
与以往支教队员都去往学校不同,这次有6名大学生前往绥德县体育培训中心,不仅带运动队和俱乐部的青少年训练,也与同样肩负进校园任务的教练员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绥德县游泳馆教练员马芳说:“燕老师带的训练认真扎实,孩子们练过之后真的会喊累。”
她坦言,绥德县多数体育老师和教练员不是科班出身,像她自己仅仅是在大学期间选修过游泳。“很多项目的技术细节更新升级很快,我们在县城很难及时接收到这些变化。看燕老师带队,我也能学习消化很多新的技术。”
绥德县体培中心主任高杨表示,此次支教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体育课的质量和运动队的水平,也会对绥德县教师、教练的进步有很大帮助。
“为了缓解师资的紧张,体培中心教练员除了带队训练还要兼顾县城十多所小学的体育课。”高杨说,“通过交流与融合,在支教志愿者覆盖不到的学校,以及在他们走后,我们的教练能及时填补,把他们的理念和方法接续下去。”
前来调研本次支教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决策咨询专家柳鸣毅认为,陕西的实践把县域几乎所有体育资源整合盘活了,能够让县里的孩子在课堂上和课余都体验到接近城市同龄人的高质量体育公共服务。
“我看到了体育支教在当地释放出比以往更大的效能。”他说。
“不做‘胖胖的’,要做‘棒棒的’”
“我的一位帮扶对象上体育课时总站在一旁看别人锻炼。我观察后询问才知道他是个特别害羞的孩子,对于体育和学习都没有信心。后来我制定专门的诱导计划,让他担任体育委员给全班喊口令。两个多星期后,这名学生主动、大方多了。”
这一段话语,是支教志愿者朱涛写在教学笔记中的,他念出来的时候语带哽咽。“这次支教让我更加清楚肩上的责任:既要鼓励学生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也要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绥德县教体局副局长冯秋生说,志愿者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不做‘胖胖的’,要做‘棒棒的’”,如今也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他们的精神面貌比以往更阳光积极。
柳鸣毅说:“这体现出体教融合在推动基层学校体育、补齐基层体育教师队伍等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本次支教服务队班主任、西安体育学院退休教授吕东江表示,“支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作用)是全方位的”。
据他观察,很多志愿者刚来时既对西北乡镇和农村很陌生,也对自身有“本领恐惧”。“我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组建教授专家团提供智力支持。现在,他们更清楚自己的技能和基层的需求之间的差异,今后会更有针对性地规划升学、就业等发展。”他说。
“绥德的孩子们认为体育课更有意思、更专业、更规范、更快乐了,他们最想上体育课的回答,就是对支教队员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陕西省体育局副局长李富生表示,支教志愿服务有助于满足西部基层学校学生越来越多元的体育需求,在课程设置、活动开展、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等多方面实现助推与赋能,用“小支教”撬动学生的大健康和体教融合的大发展。
(新华社 郑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