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18日,有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质疑某幼儿园老师所拍视频在教育导向上有问题。视频中,幼儿园的女孩们齐声问道:“你有车吗?”男孩们统一回复:“我爸有。”女孩们再次问道:“你有房吗?”男孩们再次回复:“我爸有。”之后,女孩们又问:“你有钱吗?”男孩们回复:“我爸有。”最后女孩们问:“那你有什么?”男孩们回复:“我有我爸呀!”
不少家长与网友认为,幼儿园孩子正处于接受学习和教育的最佳时期,老师不该作出不恰当的引导。一些家长、网友等由此想到幼儿园教唱成人歌、童模频繁参与商业活动、儿童剧本杀误导儿童等现象,纷纷呼吁呵护童真、确保幼小心灵不被世俗污染。
幼儿教育 别把儿童带偏了
对于幼儿园老师让班上女孩集体问男孩是否有房有车有钱,并将相关视频发到班级群里,许多网友认为,此类视频虽充满童趣,但传递的价值观不对。
为此,有媒体发表评论指出,在“女孩问男孩是否有车有房有钱”视频中,幼儿教师向孩子们灌输的是金钱至上、物质第一的价值观,严重偏离了正确的育人轨道。幼教机构要加强师风师德管理,不能为了攫取流量出风头,要警惕不当“玩笑”对孩子们造成不良影响。
去年11月,不少媒体关注到,一首名叫《黑桃A》的网红流行曲席卷一些幼儿园,“宝贝宝贝我们干一杯,这是你最爱的黑桃A……”在某短视频平台,只要搜索“黑桃A”,就能找到不少幼儿园老师的领唱视频,伴随着歌曲节奏,讲台下的小朋友们模仿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跳起舞来。家长李女士说:“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太低俗,孩子现在还小,听多了这种歌,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
儿童文学家祁智认为,《黑桃A》的文字内容不美、格调不高,显然不适合幼儿园小朋友演唱。在他看来,有些幼儿园老师注意了形式,却忽略了内容,以为大家喜欢的、无害的就是没问题,可不要忘记了,幼儿园的主体是孩子,他们正处于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
有识之士认为,幼儿园老师简单拿成人歌曲来教幼儿舞蹈,没有考虑幼儿身体发展特点,不仅不适合幼儿,也达不到艺术启蒙的作用。任何形式的幼儿教育,当以适宜儿童为前提,这是常识,也是育人者的标尺。我国现代著名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指出,孩子的生活是趣味本位的,切不可把儿童大人化。
商业活动 别过度消费儿童
近年来,我国童装市场快速发展,对童模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童模商拍、少儿模特培训等相关机构大量涌现。去年5月,一家权威媒体刊发了《童模权益,谁来保护》的调查报道,其中指出,目前我国童模市场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行业乱象频出。比如,一些家长强迫童模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一些童模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吸引客源等。
该报道罗列了5岁童模小花的工作节奏:早上8点到片场化妆,9点到12点上半场拍摄,中午休息1个小时,下午2点到5点下半场拍摄。有时因状态不好,拍摄时间会延长1个小时甚至更长。拍摄时,她需保持最佳状态,在镜头前微笑,做大人们要求的动作,每拍完一套服装后自己主动换下一套服装,自己对着镜子做调整。
像这类童模并不少见。他们背负着实现“童星梦”或改写家庭命运的沉重期望,高频率、高强度地浸身于喧嚣和浮躁的商业活动,承受着身体的劳累和辛苦,承受着心灵的煎熬。
“童模的出现源于童装市场销售的需求,需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儿童被物化、被异化、被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邓丽说。
今年4月,一位评论人士撰文指出,在几大短视频平台,儿童类短视频都是影响力不容小觑的一大类别。在一些儿童短视频中,家长按照成人审美“别出心裁”地进行情节设计,让孩子做出一些明显不符合其年龄特点的言行,俨然“小大人”,并以此为傲。偶尔的成人模仿并无不可,但若长期如此,很难不让孩子产生认知困惑甚至异化。
此外,如今仍有儿童频繁参与选秀、代言商业广告。在选秀活动中,孩子浓妆艳抹地进行着成人化的表演。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有识之士呼吁,各地必须将这些规定执行到位,堵住监管漏洞,保护儿童免受过度消费。
邓丽建议,应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对童模父母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辅导和教育,使其牢固树立起保护儿童人身权益、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意识,真正成为儿童的保护人和代理人。
娱乐内容 别引孩子上歧途
从去年以来,一种新兴的儿童教育娱乐方式——儿童剧本杀兴起。去年12月,有媒体报道,目前部分儿童剧本杀存在血腥、暴力、色情、恐怖等内容,并不适合未成年人接触。有关部门为此出台了针对未成年人剧本活动的限制规定,各地政府也陆续发布相关规定。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看来,有的本子里会掺杂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元素,如冥婚、宫斗、人格分裂,还有抽烟、喝酒等,在剧本的沉浸体验中,未成年人可能会分不清虚拟与现实。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身心承受能力较差,过于恐怖血腥的内容可能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一定伤害,导致失眠、做噩梦等。
今年4月,一家报纸关注到,短视频用谐音词已成“流行时尚”,“太酷啦”变“泰裤辣”,“小狗”变“修勾”,从短视频流出的怪词错词,对孩子们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的短视频只有短短1分钟,却能反复出现七八次“谐音词”,给孩子们带来错误引导和示范。“对于一些平翘舌音本来就分不清的孩子来说,这类词会增加学习难度,让孩子更加困惑。”有老师表示。
一位广州家长曾向媒体反映,他在陪家里小朋友观看一部动画片时,无意发现该动画片充斥脏话,剧情含暴力、侮辱性语言,还有学生抽烟等内容,“十分不妥”。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副教授郑宁表示,文化产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的节目,更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以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综合《法治日报》《扬子晚报》《北京晚报》《华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