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
石攀峰  陈仕丹

 

    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最基础的工作便是融入相关课程,开设传统礼仪文化的专业课和其他通识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内外实践,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认知度和体验感。

    设置相关课程 寓教于“理 ”

    思政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有效发挥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课程设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遴选有价值的传统礼仪文化内容编写教材,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门选修课程来开设。二是将有价值的传统礼仪文化素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结合家风、家训教学,将传统家庭礼仪文化融入课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社会政治外交礼仪文化,结合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典型外交故事进行融入穿插讲解,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可以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天地自然礼仪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优良传统和习俗。三是增设音乐、美术、影视鉴赏等人文素养课程,从理论上引导大学生在内心建立道德感,点燃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创新教学方法 寓教于“情”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课程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授课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因此,要注重体验式学习的效果,以学生为中心,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和阐释性。在具体教学方法方面可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如在讲述节日礼仪时,教师可提问该节日背后所蕴藏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探讨,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还可采用直观演示法,在教学中提前在场景、服装穿着、称谓、行为举止等方面做仔细考究,课堂上由教师讲授某种礼仪的行礼步骤、行礼规范,并带领学生一起操作。让学生积极融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情感体验。在考试测评时,除了考查对传统礼仪知识的掌握,还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礼仪规范的践行能力。此外,还应特别注意采用多种载体进行教学,礼仪总要通过特定的言行举止展现出来,如果由教师在课堂上逐一展示,难免会显得繁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图文、声像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为学生带来视听冲击,这更需要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拓展校内外实践 寓教于“行”

    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要让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被大学生所掌握,就要将其核心价值理念寓于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之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在校内实践活动中融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可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各种讲座、歌唱比赛、漫画展、书法展等活动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和魅力,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活动或者开学典礼中融入“成人礼”仪式,通过行使相应的礼仪规范,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拓展校外实践活动,高校可选取某些名人故居或民俗遗址作为大学生拓展综合索质的传承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感受官方和民间的礼仪文化。在参观过程中挑选专业教师做讲解员,向大学生阐释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来龙去脉,并将其内化为自我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在学生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中,鼓励大学生对中国民间民俗实地考察,也可调查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曲阜文化古城、平遥古城等,了解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力和对现实的判断力与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使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理解和体悟更加透彻。

    (该文系成都师范学院校级“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立体传播”教改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师范专业本科生“三全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作者系成都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当前:A3版(2023年06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