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资源激活旅游“热”
本报记者  卢瑶

 

    7月5日清晨,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孟屯河谷风景区避暑旅游的谭善旺穿着长袖长裤在居住的民宿附近散步。“和我家乡达州的天气相比,这里真是太凉快了!”谭善旺开心地说,“一边观赏美景,一边享受清凉,这样的旅游真是两全其美!”

    连日来,受持续高温影响,凉爽的气候已成为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避暑纳凉”成为众多游客暑期的首要选择。

    避暑旅游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如何用好“清凉”优势,做强避暑经济,为避暑旅游找到新的“打开方式”?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观 察

    各地迎来避暑旅游“热”

    清晨的阳光洒在彝海微澜的湖面,四川能投彝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颖漫步在海子畔林荫道上,凉风拂面、空气清新。“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里避暑休闲,我却可以边工作边享受。”刘颖笑着对记者说,这样的“福利”得益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彝海景区位于冕宁县彝海镇,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住在景区内的沐栖酒店,还能免门票和观光车票费用。”已连续两年到彝海景区避暑度假的游客刘莉对彝海景区给游客提供的优惠政策十分满意。

    据悉,7月20日,全域火把节系列活动还将在凉山州全州范围开展。刘颖表示,从景区环境到酒店卫生,从优惠政策到贴心服务,彝海景区已准备好迎接全国各地的游客。

    避暑旅游是夏季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旅游机构和旅游景点都推出了相应的避暑旅游产品。

    这段时间,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黄玲正忙着策划各项活动,为即将到来的避暑旅游高峰作准备。黄玲向记者介绍,他们开展避暑旅游项目20年来,山区、避暑度假村等都是游客比较喜欢的避暑地点。“每到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咨询避暑旅游,我们会根据他们的需要介绍不同行程、不同价位的旅游套餐。”黄玲告诉记者,参加避暑旅游的游客以老年群体居多,因此会更加注重保证游客的安全和舒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游客拥有愉快的避暑旅行。

    “快来这里拍照!”“这里可真凉快呀!”盛夏时节,走进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黄岗侗寨,凉风拂面,民居吊脚楼与清水池塘交相辉映……去年夏天,黄岗侗寨成为贵州省支持“黎从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的重点民族旅游村,来此的游客络绎不绝,让寨子迎来避暑旅游“热”。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旅游发展办公室信息中心主任王洪红介绍,黎平县辖区的其他景区,如肇兴侗寨、翘街景区、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也是游客选择的避暑旅游热门景区。今年6月16日至8月31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还推出了“两免两减半”多项优惠政策,诚邀全国人民到黔旅游,为“避暑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思 考

    避暑旅游不能“浅尝辄止”

    6月26日,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发布会上宣布,全国各地已经培育了一批资源价值彰显、市场广泛认可的避暑旅游目的地,建设了一批相互支撑的避暑项目和“出圈”产品,产生了一批品牌支撑度高、资源整合力强的专业运营商。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对传统高温城市避暑旅游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传统高温城市的整体出游意愿达到94.6%。这意味着避暑旅游将持续走热。

    不过,随着游客旅游经历不断丰富、旅游体验不断升级,对避暑旅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65岁的谭善旺在退休之后的每个暑假都会和老伴带着孙子去避暑旅游。作为避暑旅游的忠实“粉丝”,谭善旺在享受旅途的同时也有遗憾:“有时候即使在当地住了十几天,也感觉自己只是换了一个凉快的地方生活,没有体验到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他表示,如今,到此一游、打卡赶集的旅游方式不足以满足游客需求,大家希望能够深度体验地方特色,品鉴一方水土、感受一方文化。

    景区是避暑旅游产业的核心,但业态较为单一的问题依旧困扰着景区的发展。“以我们的肇兴侗寨、翘街为例,一些景区的主要旅游方式仍然是单纯的观光旅游。”王洪红认为这样的旅游方式让游客的融入感和体验感不强,也使得景区同质化现象突出,缺乏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文旅学院旅游教研室副教授余宜娴认为,现阶段的避暑旅游仍然存在缺乏专业产品设计、产品吸引力不够、服务人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满足游客‘图凉快’的需求只是避暑旅游外在表现。”余宜娴表示,补齐短板、融合文化特色,才是高品质避暑旅游的“内核”。

    展 望

    挖掘避暑旅游的潜在动能

    要进一步优化夏季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避暑旅游该如何擦亮名片,打造“旅游+”全产业链,完成避暑旅游的提质升级?相关人士给出了建议。

    黄玲认为,以避暑为“由头”,可以引客前来,但要引客久留,则需要以优质的旅游体验为“看头”。避暑旅游作为一些避暑资源富集地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要利用网络平台积极推广这些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要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确保游客的满意度。“为了让游客‘常玩常新’,还可以引入新的避暑活动和项目,丰富游客的选择,提升避暑旅游的吸引力。”黄玲表示,这样才能真正地留住游客。

    王洪红则表示可从多个方向入手,抓好旅游业态优化升级。“尤其要重视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王洪红建议,一是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与文化、农业、林业、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二是做实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旅游品牌;三是做大旅游商品产业,推动手工艺品、农特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

    如何打造属于避暑旅游的独特IP?余宜娴建议,首先要加强旅游产业协作,建立起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业等旅游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产业联盟,共同推广和发展避暑旅游产业。其次要壮大市场主体、延长产业链,延伸“避暑旅游+”链条,如研学、会展、康养等,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需求。最后要丰富避暑游的文化内涵,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传统民俗表演、手工产品制作等,让游客在休闲度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还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绿色旅游意识。”余宜娴强调,避暑游地区通常是自然景观丰富的地方,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破坏,推广绿色旅游观念,鼓励游客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当前:A1版(2023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