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蓝天  刘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他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建设思路。

    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

    深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掌握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关键基础和重要保障。当前,各地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零星、碎片化特点,教师在灵活运用红色文化组织和开展教学中存在专业化不高、讲不深讲不透等问题,加之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不高,给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带来较大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聚焦专业化,组建红色文化师资队伍。“强教必先强师”,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大红色文化专题教育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精通思政课教学、深谙红色文化的思政课教师“铁军”。其次,要聚焦时代化,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瑰宝。红色文化蕴含的“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积极精神元素,对于汇聚民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作为新时代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团队深入地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和系统性阐释,着力为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提供红色文化之“活教材”。三是聚焦信息化,建立红色文化教学资源数据库。在将红色文化分专题、分类别进行专业化加工和处理的基础上,充分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VR功能体验室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持续推进红色文化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

    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堂,其目标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红色文化题材有着丰富的精神积淀和独特的时代价值,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来,切实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展好,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的重大使命。重点要把握“三个融入”,即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核心教材体系、课程思政体系和教学体系,从而推动思政课从“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目标体系”的根本转化。

    一是融入核心教材体系。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核心教材基础上,组织专业教师队伍编写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教材,在此基础上,找准核心教材与地方特色教材之间的结合点和契合点,切实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教材体系中来,从而丰富和拓展新时代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二是融入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红色文化要素,把准其中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性,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巧妙地融入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力求在讲好专业课的同时,把其中的红色文化精神讲通讲透,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三是融入教学体系。能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能否有效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提高抬头率、增加获得感的关键之举,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在做好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化科技手段,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和成长需求,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开展专题式、研讨式、浸润式教学,通过艺术表达、场景再现、红色创作等再现红色经典,从而以红色文化之“理”,实现铸魂育人之“效”。

    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社会实践课堂

    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拓展社会实践课堂是提升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在具体工作中,要紧扣教学实践、文化体验和现场考察等重点环节,不断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推动思政课理论课堂既“接地气”,更“聚人气”。

    一是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红色文化创作。将红色文化融入不同专业领域,重点挖掘本土的、具有代表性的革命人物、先进事迹、历史展馆、重要物件等,采用文学的、艺术的形式加以表达,通过文学创作、艺术表达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文化音乐、剧本、诗歌、历史小说、散文的创作,切实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于心。二是紧紧依托校园文化增强红色体验。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景观设置、社团文化建设、党的组织文化建设、网络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让大学生于无形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提升精神境界,将红色文化外化为日常学习生活的自觉行动。三是突出红色文化主题开展实践考察。将红色考察纳入高校各专业学生的限定选修必修课程,并计入学分。每年结合清明节、“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时间节点,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红色展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开展红色考察活动,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认识可尊可敬的英雄人物,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精神认同和价值认同,进而更加坚定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到“两个维护”。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模式研究”成果,编号:2022SZ101)

 

当前:A3版(2023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