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古城新生
——安徽歙县打造“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馆”
顾雪菲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被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文化之乡,是徽文化资源的富集地。近日,歙县县委书记汪凯主持召开徽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座谈会·新安夜话,强调要将“学成派、艺成海、术成流、商成帮”的徽文化特质,在歙县的城市肌理中逐渐还原。

    今年以来,歙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的工作原则,不断增强徽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力度,绘就“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馆”宏大底色,持续打响“徽文化·大地艺术季”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品牌,新建、修缮了徽州历史博物馆、徽州非遗展示馆、黄宾虹纪念馆等一批历史文化馆,“徽州府有囍”沉浸式剧场、徽州鱼灯主题馆、非遗夜市、大鱼市集等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有效推动了徽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保护传承  活化利用

    走进歙县徽城镇的渔梁古街,古民居鳞次栉比,“千年古埠,徽之源”的风貌跃入眼帘。渔梁古街始建于唐代,安然古朴的渔梁坝是歙县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景观,距今已有1400多年,被誉为“江南第一都江堰”。

    近年来,歙县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颁布保护条例、保护规划等,对建筑群修旧如旧、修新如旧、不增不减、原貌修复。为摸清历史文化资源家底,歙县持续开展普查、认定、登记、保护等工作,让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协同并进,目前正在对2976处历史建筑、3785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逐一建档。同时,加强政策支持,2016年,《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这也是黄山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随后,歙县相继出台《徽州古城保护范围内相关审批事项》《歙县徽州古城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收储管理办法》《歙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等规范性文件,推动徽州古建筑物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近日,黄宾虹故居保护利用座谈会在歙县艺术馆召开,众多徽文化专家学者就推进黄宾虹故居保护利用作研讨交流。“文物事务中心将按照《歙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加强对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当前,已经编制完成了歙县黄宾虹故居的保护修缮方案和改善提升方案。”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副主任周虎介绍。

    向下扎根  向上开花

    非遗不是故纸堆里的遗老,而是穿越古今的潮人,可以具备更多烟火气、市井味。每周六的晚上,走进歙县徽州府衙广场,徽墨、歙砚、毛豆腐……近百种非遗摊位依次排开,这是安徽省的首个非遗夜市。徽工之巧,匠熠古城,徽州砖雕传承人方乐成巧手翻飞,他说:“现场为游客展示砖雕的最新工艺,也是一种传承和传播非遗文化的方式。”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符号,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非遗项目达452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24项。

    近年来,歙县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徽剧、徽州民歌、徽州剪纸等非遗项目引入学校。依托安徽省行知学校,组建了全国首家非遗教育集团安徽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开设砖雕、木雕、歙砚等相关课程,通过老带新,着力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德才兼备、富有活力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目前,歙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人,省、市级非遗传承人340人,通过子承父业、师徒传承等方式培养了徽文化特色人才500余人。

    同时,歙县着力挖掘传统技艺的内涵,衍生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徽州元素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活起来,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藏品、歙县IP、大鱼徽州等非遗特产手信备受瞩目,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当前:A4版(2023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