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烂梗”何以流行?首先离不开短视频的推波助澜。根据一项关于手机的最新调查结果,1501名受访者中86.1%的人会漫无目的地刷手机。显而易见,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不少人钟情的一种娱乐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连一些成人都会忍不住一刷就是一天,更不要说自制力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庞大的用户群体也代表着巨大的网络流量潜能。此时就出现了一些短视频在内容中夹杂了对他人的人身侮辱、嘲讽和歧视的言语,同时叠加很有节奏的“洗脑神曲”和抓眼球的东西,积攒了不少流量,由此催生了“网络烂梗”并助长了传播。
其次是同龄人社交的需要。在笔者看来,“网络烂梗”和方言一样,只是一种沟通方式,本质还是语言,对正处于急需同龄人认可和关注的时期的孩子们来说,“网络烂梗”只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的“社交暗号”和有趣的语言传播载体。但不容回避的是,当下网络热词也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粗鄙、低俗、浮夸的“网络烂梗”并不鲜见,其使用范围之广、对青少年影响之大,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网络烂梗”无孔不入的精神侵袭,哪怕是成年人都很难摆脱,更别提本身思辨能力和思维空间能力达不到成人境界的青少年,导致“网络烂梗”容易在青少年群体中快速传播。这种不作思考、只做传播的后果就是久而久之青少年挂在嘴边、脱口而出的都是“网络烂梗”,不仅无法分辨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情绪和思想也很容易被别人带动,就像很多人说的“根本没法静下心”,遑论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我们应当看到,在这种过度使用“网络烂梗”的环境下,不仅会形成一种“万物皆可成梗”的戏谑娱乐风气,也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对美丑的定义,对于世界的理解也会变得肤浅。等到孩子陷入“网络烂梗”的包围之中,就不再是玩梗,而是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只能被梗玩。
如果只看到“网络烂梗”带来的不良影响,却不思辨为何青少年一股脑往网络世界奔,如何让青少年学会自我甄别,这无疑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
同龄人之间交流玩梗,说一些没有不良寓意的网络流行语其实并无不妥,还可以活跃气氛、拉近距离,但对于携带恶俗、低级趣味基因,影响青少年三观的“网络烂梗”就必须引起警惕了。但隔绝“网络烂梗”不能只是通过相关部门和平台的监管,或者是简单粗暴地让孩子与网络绝缘来实现。追根溯源,正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引导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才是从长远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孩子来说,“网络烂梗”只是更为“有趣”的知识传播的载体。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多多通过主题班课这种新颖鲜活的教学方式主动引导学生树立规范语言意识,从而正确认识“网梗”、丰富“网梗”的内涵。
除了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同样不能缺位。孩子的求知时间被刷手机占用过多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他们在生活中知识的获取量太少,无法满足求知欲,而大多数家长也只会一味地采取限制和说教的方式进行管理,却忽视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大可以把短视频的内容和使用作为亲子沟通的渠道,比如一起看短视频、推荐适合孩子观看的内容,或者和孩子对有趣、有益的“网梗”展开讨论等,既满足了孩子对“网梗”的需要和好奇心,也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培养数字时代健康的生活方式。(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