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 引导孩子们应多用“南风法则”
◎ 耿银平

 

    不久前,一场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烂梗”的班会火了。南京市浦口区车站小学的语文教师朱文洁,为了引导孩子们远离“网络烂梗”。特意召开了一次班会。在班会上,她把跟风说“烂梗”的小朋友,比喻成气球,“气球是空心的。风一吹,气球就飞走了。而如果做一只蝴蝶,风吹过来,蝴蝶在花蕊上,悠闲自得、随风飘扬。”“区别就在于蝴蝶有生命,它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而气球没有,所以,气球跟风走,而小蝴蝶会迎着风,用它的翅膀舞出自己最喜欢的舞蹈。”

    朱老师采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老师们经常采用的“南风法则”。

    “南风法则”源自一则寓言故事: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能先把路人的衣襟掀开,于是北风鼓足了劲,阴风怒号,行人感到越来越冷,衣襟捂得越来越紧。南风则相反,它不急不缓,动作柔和,暖意连连。有了热度的人们,情不自禁解开了扣子,松开了衣襟。南风赢了。

    对于教育而言,温暖是比寒冷更有效的教育和感染手段,疏通是比堵截更有力的引导法则。对于“网络烂梗”,我们都知道了它的险恶所在:颠覆传统优雅的汉语规则,渗透庸俗边缘的灰色价值,传播玩世不恭的游戏心态等等,这是对孩子们的荼毒。

    可是,对于5G时代的“互联网原住民”——大数据时代的未成年人而言,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一味堵截、封杀、拒绝,推行居高临下的强迫,孩子受到钳制和管理,可能也会不得不接受老师的说教和观点。可是因为这种手段和方式过于强势、单向、武断,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和对抗心理。“网络烂梗”之所以在孩子们中泛滥而难除,与成人世界的围堵有余、疏导不足大有关系。

    当朱老师换用一种柔和的姿态、蹲下去的姿态,和孩子共情沟通,用优雅的汉语之美,让孩子深刻认识到“网络烂梗”背后的粗鄙和低俗所在,提醒孩子们,要成为独立的蝴蝶,而不是肤浅的白纸,孩子们大部分是愿意离开“网络烂梗”而不会将这种所谓的抖机灵当作智慧幽默了。朱老师开过班会之后,孩子的认同和共鸣很多,就是有力的证明。

    这就提醒我们,对于治理“网络烂梗”,在严厉围剿、痛下狠手的同时,也应该多一些“南风法则”,让孩子们的内心被感染、被提高。

    雅韵兴则烂梗除,慢慢地“网络烂梗”也就在孩子们中间少了市场。

 

当前:B4版(2023年08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