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说 莫让“网络烂梗”消减文化传承
◎ 樊树林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网络空间的流行语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我们随便点开一个视频,随意瞅一眼评论区或弹幕,都能发现网络流行语夹杂其间。更让人忧虑的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甚至低俗的网络流行语在中小学生的日常用语里也比比皆是。

    孩子们的语言江湖,成年人不懂,也令社会公众担忧。其实,流行语并非互联网所独有,类似“孔乙己的长衫”“忽悠,接着忽悠”等至今还被人们经常使用。属于“互联网原住民”的中小学生,浸淫在互联网空间,本来就可塑性强的这一群体自然更容易被网络上的语言所感染、吸引,而且用起来“不亦乐乎”。这与这些网络流行语大多都出自流量大的短视频或“网红”有关,它们或标新立异,或自我嘲讽,或调侃解压……因此很容易被青少年们追捧。

    网络流行语并不都是负面的,有很多是情绪宣泄时的幽默风趣,有很多代表了青少年对世界的个性化的认知。当然,网络流行语也有很多确实是粗鄙之语,甚至属于低级趣味。值得注意的是,在盲从心理的驱使下,许多缺乏分辨能力的孩子为了“新鲜感”会习惯性模仿和运用……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潜滋暗长甚至妖娆绽放,对青少年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埋下荆棘,也会消减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语言的发展轨迹论之,网络流行语并非洪水猛兽,一味封禁围剿过于武断,况且,网络流行语也是禁止不了的。再说,“压力山大”的青少年用玩梗调剂生活,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我们的汉语在发展的历史中,也都自带强大的“净化系统”,有非凡的吐故纳新能力。这么多年,一些流行语“雨打风吹去”,消散在岁月中,就是很好的见证。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我们自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正确的态度,需要走进孩子的心灵空间,去了解青少年话语里的网络流行语的来龙去脉,以便了解他们并引导他们摒弃“网络烂梗”。

    我们的语言可谓博大精深,闪烁着先贤哲人的无穷的智慧。每一篇赋、每一首诗、每一阕词都蕴含着典故和思想,体现着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情趣。因此,我们更需要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激发青少年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喜爱,提升自己运用“雅”言的能力,主动去创造出更适合审美意蕴的梗来,继而赋能我们的文化传承。

 

当前:B4版(2023年08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