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承路径,激发非遗活力
◎ 邱萍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想指引。黄河流经山西省19县(市)560个村庄,孕育了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沿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带。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一起,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活态传承非遗文化,彰显黄河文化魅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山西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资源,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首先是神话传说之摇篮。黄河流域是孕育中国神话传说的摇篮,山西的神话传说资源囊括古帝王神话传说、晋国先贤传说、英雄名将传说和廉吏乡绅传说等四种类型。比如,富有部族文化意蕴的三皇五帝神话传说,当地妇孺皆知的晋国士大夫狐突忠心护主的赵氏孤儿传说,武圣关羽、杨家将等英雄名将传说等,都起源于三晋大地。

    其次是庙会文化之沃土。山西庙会历史悠久,庙会历来与乡村田野关联密切,是村落乡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庙会上进行的系列社会互动,满足了人们的身心需求,能够促进人们的信息交流,可实现民众的精神慰藉。山西的庙会主要分为传统的宗教祭祀类和现代的娱乐贸易类,像民众所熟知的晋祠庙会、曲沃娘娘庙会、尧王传统祭祀等属于传统的宗教祭祀型庙会。

    三是戏曲文化之源头。黄河流域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祥地,有着丰厚的戏曲类文化资源,而众多北方杂剧多集中在山西。以晋剧、蒲剧、上党梆子等为代表的山西知名戏曲种类,兼具艺术观赏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富有民俗情趣和地方韵味,成为区域文化品牌的一张亮丽名片。

    第四是民艺美术之海洋。生生不息的民众,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这些民间美术是黄河流域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折射出民众热爱生活、繁衍生命的美好愿望。按照民艺美术的造型外观和实用需要,可将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满足精神需求而创作,如中阳剪纸、平阳木版年画、闻喜花馍等;另一类是为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而创作,如上党堆锦、侯马刺绣、绛州漆器髹饰技艺等。

    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传播模式创新。利用传统媒介的资源优势,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以高品质大型演艺品牌打造为核心目标,实现非遗文化IP创造性转化。以上党梆子为例,可将“说山西、唱山西、演山西”作为核心内容,学习借鉴“印象”系列等国内外大型商业演艺模式,提升现有非遗传播和演艺的品质,延伸非遗传播的覆盖面,将山西戏曲文化的资源优势变为资本优势,拓宽非遗传播的受众群体,促进非遗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普及教育,推动非遗文化传播与美育工程相融合。

    商业市场创新。“见人见事见生活”的非遗理念已深入人心,活态性是非遗的内在属性,也是非遗商业化的重要前提,非遗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商业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如平遥的推光漆器、新绛的云雕漆器等传统技艺,工艺精美,艺术卓绝,享誉海内外,在非遗传承的生态体系中,可将非遗工艺与设计师、经纪人等商业市场中的新兴群体相整合,通过非遗与商业市场的对接,挖掘非遗背后的历史、民俗、审美等元素,以非遗为主线,拓展传统工艺振兴的实践路径,通过潮流艺术、潮玩展陈、音乐派对等新业态,培育商业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营造新的商业消费态势,培养多元化的审美消费意识,通过品牌运营拓展非遗消费的潜在商业空间,让非遗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研发模式创新。非遗的历史性对应的是“过往”,文创研发对应的是“时尚”。通过国家非遗研培计划,让非遗传承人与高校、文创等单位进行合作,将文化创意和应用设计相结合,做到“传承而不守旧,创新而不离根”。也可借助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等平台,以非遗工坊、非遗主题景区为落地载体,推动非遗进商圈、写字楼、学校等,让山西传统扎染、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借助文博会、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平台集中呈现和推介,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同时,打造“山西有礼”等高端旅游购物品牌,让非遗文化渗透出新时代的文化温度。

    文化产业创新。按照近期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的战略部署,参照“旅游+”业态体系的创新升级,将与非遗相关的各类产业形态,如文教、文商、文旅等相结合,重点是引导非遗走进日常、服务当下,丰富文旅产品体系建设,促进非遗与文化产业等业态的融合,促使非遗与文化品牌跨界合作,拓宽经济实体和市场平台等多渠道合作。通过非遗为品牌和商业注入人文内涵,使非遗在当代社会具备造血能力,通过更新迭代促进文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非遗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创新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可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擘画新时代黄河故事新篇章的同时,激励中华儿女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本文系2020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黄河流域民俗文化资源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YJ039) 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B2版(2023年08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