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至北有片海
◎ 刘文华

 

    出青入川,跨甘越宁,黄河一路呼啸,由东流改北流。行至内蒙古,又突然折身向东,再向南,于匍匐中奔腾,于跳跃中冲刺,一边急转弯一边写下一个荡气回肠的“几”字,圈出一个偌大的河套平原。

    这个8月,我从黄河下游出发,长途跋涉,溯流而上至黄河几字弯的顶端,参加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相约黄河至北 讲好黄河故事”采风活动。

    巴彦淖尔在蒙古语里意思是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名副其实,境内河汊纵横、沟渠相连不说,还镶嵌着300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放眼望去,天空与湖水相互映照,白云与碧波遥相致意,真是遍地翡翠、满目玛瑙,明晃晃、亮晶晶、蓝莹莹一片。其中最大最出名的是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蒙古语意为红柳湖。湖面波光潋滟,横无际涯。水天一色间,云朵舒卷自如,鸟群翩翩起舞。同行的报社记者石宇说,乌梁素海前身是草原,因黄河改道而形成河迹湖。湖区呈半月形,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也是地球上同一纬度最大的淡水湖。“这么说吧,乌梁素海的面积相当于50个杭州西湖。”为了让我对这“最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石宇进一步解释。

    大而婉约,阔而清秀,是乌梁素海留给我的初步印象。

    作为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罕见的大型草原湖泊,乌梁素海仿佛黄河的一颗自然之肾,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大使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也是控制京津冀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素有“塞外明珠”美誉。

    说着话登上一游船,舱室里已坐满了人。尽管阳光明媚,湖水明净,凭窗远眺,视野足够亮堂,可多数游客还是忍不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踏着阶梯登到二楼平台上。平台上湖风拂面,鸟鸣盈耳,四野一览无余,登高果然望远。

    远处芦苇摇曳,蒲草葳蕤,汽艇犁开的浪花和空中的滑翔伞奔来眼底,让人嘘声一片。同行者多为沿黄九省区的媒体人,一个个端着“长枪短炮”录像摄影,放飞无人机航拍,恨不得把湖上美景“一网打尽”。还有女士斜倚栏杆,伸长手臂,举着手机对准自己,只等鱼儿跃出水面,或静候鸟儿飞到身边,随时捕捉人与鸟、人与鱼同框的画面。

    今年6月5日,第50个世界环境日当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乌梁素海考察,嘱托当地干部群众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开展采访,幸遇当初为习近平总书记驾船的乌梁素海实业公司海区管理大队队长刘文斌。

    刘文斌是个“渔二代”,今年51岁,祖籍河北白洋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父母辗转来到乌梁素海,靠打鱼、种地为生。

    “临下船时,”他说,“总书记亲切地询问了解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还问我老一辈为什么从那么远的地方赶到这儿来,怎么知道乌梁素海的?我回答说,这儿是出名的鱼米之乡,人们口口相传,我们渔民都有打鱼的手艺,到这儿能过好日子。如今为了保护环境,我们积极响应政府推行的渔民上岸工程,退渔还湖,转行搞起旅游、餐饮、特色种植等。总书记得知渔民有了新的岗位,生活越来越好,他欣慰地说,很好!”

    除了开船,护鱼、护鸟、护林也是刘文斌的日常工作。他说,乌梁素海是欧亚大陆候鸟向东亚大陆迁徙的主要通道和驿站,每年都有千千万万的候鸟来此落脚、歇息、补充能量。更喜人的是,随着乌梁素海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一些候鸟成了留鸟,在此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一些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候鸟,在此繁衍生息,壮大族群,有望改写濒危的命运。鸿雁、赤麻鸭、疣鼻天鹅等都成了这里的常客或居民。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因为鸟儿是不会说谎的。”刘文斌又说。

    何爱英也是个“渔二代”,自小在乌梁素海长大。在她儿时的记忆里,湖里鱼虾成群,水质纯净,可以直接从湖里舀水炖鱼。“到了冬天,”她说,“湖面结再厚的冰也不怕,随便凿开一个窟窿,就能提溜上来几十上百条鱼。那时家里来了亲戚,全鱼宴必不可少。那个肉鲜味美,谁吃了谁都赞不绝口。可是,可是……”

    何爱英一连说了两个“可是”,终于无语凝噎,没“可是”出个所以然来。到临了,还是巴彦淖尔日报社策采中心主任鲍艳媚接过话茬——

    鲍艳媚曾和同事一起徒步百里,沿岸走访乌梁素海。她说,上世纪90年代,乌梁素海自然补水量减少,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加剧,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乌梁素海与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毗邻,既要阻挡虎视眈眈的沙漠侵吞,又要承担源源不断的污染之痛,终于不堪重负,富营养化的黄藻布满湖面,湖水发黑变臭,禽鸟远走高飞,鱼跃蛙鸣的盛景不再。澄清乌梁素海是一项艰难曲折、浩繁巨大的工程,从紧盯湖内问题到在湖外下功夫,从单纯治湖泊到系统治流域,巴彦淖尔人开始统筹推进乌梁素海全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开发,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如今,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湖区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局部Ⅳ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乌梁素海再现盎然生机。

    “好在鸟儿认识回家的路,”鲍艳媚说,“它们又成群结队地飞回来了。”

    “我也认识回家的路,跟着鸟儿一起回来了。”何爱英笑着说。

    刘文斌、何爱英都是渔民上岸工程的受益者。三年前,外出务工的何爱英返乡创业,投建了4个木耳大棚。她说,乌梁素海水草丰沛,芦苇丛生。芦花、芦秆、芦叶是制作菌棒的天然材料,培育出来的木耳清香、筋道、口感好、营养丰富,根本不用愁销路。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前行,我们继续赴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等地走访。越走越觉得“天赋河套”端的不是一句妄语。

    在高度智能的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我们又一次邂逅乌梁素海。这一次,它在智慧屏上,在效果图上。只见黄河水经过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七级灌水渠道,血管一样密布巴彦淖尔的田畴阡陌,又历经总排干沟、排干沟、分排干沟等七级排水沟澄沙汰砾,送达乌梁素海。水在乌梁素海沉淀、缓冲、迂回,又经芦苇、蒲草以及其它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的降解、吸收和净化,纵身一跃,清清亮亮地投入母亲河的怀抱……

    静水流深,美哉乌梁素海;风生水起,壮哉乌梁素海!

 

当前:B3版(2023年08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