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 重庆市开州区南雅镇中心小学 李宏龙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重在实践,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具,降低知识的抽象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往往难以把握住科学思维的方向,容易偏离问题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随着课堂变革的深入,教师更需要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思维方向,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思维发展。

    第一、利用教具启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引擎”。小学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往往阻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具,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将科学知识形象化、可视化,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启动他们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制作电磁铁》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电可以产生磁这一抽象的科学知识有深刻的认知,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小磁针、导线、灯座、电池等实物教具。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奥斯特在实验中的发现,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测,并用老师提供的各种教具来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证实自己的猜测,最后,在验证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点拨,使学生启动自己的思维,探索这一奥秘。真正实现利用教具,启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引擎”。

    第二、利用有效问题提升学生思维发展的“罗盘”。小学生虽然有丰富的想象力,但由于他们刚接触到科学知识,在课堂上无法很好地把握科学思维的方向,容易浪费时间,降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学生猜想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提出有效的问题为导引,让问题发挥“罗盘”作用,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正确方向。

    例如,在教学《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时,教师如果设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微生物,这样过于宽泛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思考结果。如果,老师这样提问: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食物变质的现象?你觉得这些变化会不会是微生物造成的呢?如此,学生就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很快地将自己的思维发展到正确的方向上。

    第三、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钥匙”。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充分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小学科学教学更应从实验入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清单,其结论与细节需要学生通过组内实验后去填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组内进行猜测、分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小组成员合作探讨、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集体展示实验方案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会主动发挥组内成员的智慧,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设计。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前:3版(2023年08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