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冰箱”如何“续航”?
◎ 本报记者 罗园

 

    高温之下,全国多地街头巷尾纷纷出现“爱心冰箱”,里面装有降温饮品,引来不少高温工作者“打卡体验”。有网友评价,“爱心冰箱”降的是温度,暖的是民心,擦亮的是城市的文明底色。连日来,针对“爱心冰箱”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爱心冰箱”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状  “爱心冰箱”见证爱心接力

    8月23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林荫街南虹村社区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内看到了一组冰箱,里面存放着牛奶、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冰箱上贴有爱心提示语——“爱心食品,免费领取”。南虹村社区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杨欣告诉记者,这是社区设立的“爱心冰箱”,户外劳动者、困难职工、独居老人等群体可免费领取冰箱内的物资。“爱心冰箱”的物资来源有辖区爱心企业、单位的长期捐助,也有院落自治组织的大力支持。

    2017年3月,南虹村社区以“节约粮食,共享食物”为主题发起了“爱心冰箱”项目,号召个人及企业捐赠物资,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帮助。目前,该项目已升级到2.0版本,社区还建立了“虹公益联盟”,吸引了40多家爱心企业加入,目前服务范围已扩展至医疗、教育、技能提升、公益托管、法律援助等领域。仅2019年,社区通过“爱心冰箱”项目就为辖区困难群体免费提供了7台白内障手术。

    在成都市科园路附近的一家火锅店的门前,也有一个“爱心冰柜”,它的发起人是这家火锅店的老板黄明。9月1日中午,记者来到这家火锅店时,看到刚下班的环卫工人倪宗雄停好垃圾清运车后,从爱心冰柜里拿了一瓶饮用水,再到旁边窗口取了一碗免费的干拌面吃了起来。倪宗雄告诉记者,从事环卫工作的8年时间里,他见证了这里的“爱心冰柜”从一个小桌子到小冰柜再升级到大冰柜的过程,他和附近的环卫工人不仅能在这里免费饮水、吃面,火锅店老板还经常请他们到店里吃火锅。

    黄明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店起,他们就为附近的环卫工人免费提供饮用水,但由于有的环卫工人不好意思进店领取,他和妻子便在店门口放了一张小桌子,天热的时候桌上摆放了矿泉水和凉茶,天冷的时候则准备了姜汤。2022年的夏天,黄明和妻子把仓库里闲置的小冰柜整理了出来,为环卫工人提供冰冻的矿泉水。今年,一家爱心企业得知情况后向他们捐赠了一台能放下几百瓶饮用水的大冰柜,还有不少爱心人士捐赠了物资。

    在全国多地,这样的“爱心冰箱”还有很多。安徽省宿州市泗县虹城街道虹乡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内就有一台“爱心冰箱”,附近的单位和商家有的免费提供饮用水,有的则专门腾出带空调的房间,给户外劳动者提供一个清凉的休息空间。“爱心冰箱”里不仅有小朋友用零花钱买的矿泉水,还有不留姓名的外卖配送员留下的贴着爱心字条的矿泉水。除了户外劳动者,过路的群众也可以免费取用“爱心冰箱”中的饮用水。

    在浙江省杭州市,运河闸弄口段有一处“爱心补给站”,这里摆放了两台冰柜,里面的降温饮品目前由辖区的爱心企业提供。每天7点到21点,两台“爱心冰柜”准时“上岗”,更贴心的是,冰柜旁还放置了常温饮用水。这一处“爱心补给站”不仅能为运河边健身锻炼的市民免费提供能量补给,也为户外劳动者送去了一份关爱。

    揭秘  运行中困难重重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爱心冰箱”广受群众欢迎,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诸多难题。

    杨欣坦言,南虹村社区的“爱心冰箱”项目在发起初期也遇到过困难。“没有物资来源、辖区居民不理解、企业不参与,以及运行初期领取物资的现场秩序混乱,出现过‘一人多拿’等现象。”此后,社区工作人员进院落、企业开展宣传,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7家爱心企业先后加入项目,为“爱心冰箱”免费提供物资。南虹村社区还确定了以“源头保障、规范流程、制度约束、全程监管、信息公开”为核心的规范化流程,通过认真填报《食物捐赠接收表》《食物领取登记表》《食物报损表》等,严格记录爱心物资的捐赠、领取、报损等情况,并定期公示,邀请社区廉情监督员及广大群众对“爱心冰箱”的运行进行全程监督,公布爱心监督热线接受社会对项目的评审意见。

    黄明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苦恼。虽然“爱心冰柜”设立以来发生过无数暖心故事,但“进货式拿取”现象也时有发生。他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前不久店门前的监控设备拍下的画面:凌晨4时许,一个路人拎着两个袋子从“爱心冰柜”装了十几瓶矿泉水离开。无奈之下,在一些热心网友的建议下,黄明只得在晚上打烊后将冰柜锁起来,待第二天一早营业时再开锁。黄明告诉记者,无论今后遇到怎样的困难,他的店开多久,“爱心冰柜”就会运行多久。

    西南交大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宏伟告诉记者,运行“爱心冰箱”的本意是为特定人群提供爱心物资,但一些地方的“爱心冰箱”遭遇“进货式拿取”,导致其被过度使用。其次,运行中的责任主体和监管不清晰,导致监管缺位、资金不足、物资供应不上,这些短板都加速了部分地区“爱心冰箱”项目的“夭折”。

    成都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助理、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郑茛元认为,从发起“爱心冰箱”的“好意施惠”和“爱心捐赠”两个主要动机来看,“好意施惠”的发起者或组织,可能会因自身能力限度或服务对象需求已通过其他方式得到满足,自主选择结束提供服务;“爱心捐赠”的发起者或者组织,可能会因前期需求评估不充分、食品安全难保障、运行流程未规范、监管主体不明确、捐赠信息不透明、缺乏可持续运营机制等单方面或多方面原因选择撤销捐赠。就目前多地“爱心冰箱”的运行情况来看,主要存在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监管责任、搭便车现象、经费保障等问题。此外,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支持不足尤为值得关注。

    探讨  多措并举延续爱心

    “缺乏监管”“资金不足”“进货式拿取”……面对诸多难题,“爱心冰箱”如何发挥最大功能?

    在杨欣看来,个人和企业设立“爱心冰箱”是做好事,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建设。要想既不加重爱心人士的负担,又让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做好的做法就是把爱心的种子撒开,提升社会参与度。杨欣认为,要想使一个公益性项目得以持续性发展,光靠财政拨款、个人或部分企业来支撑,肯定不会长久。“要有社会面的多元渠道,捐赠物资不能是大企业包干制,要提升社会参与度。参与方要有公益互助的心,才能持续运作下去。”他说。

    李宏伟建议,避免“爱心冰箱”被过度使用,首先要杜绝“进货式拿取”现象,他认为可采取属地化管理的方法,加强对“爱心冰箱”的宣传,并加强引导和监督,如在“爱心冰箱”周围安装摄像头以及标注提示语,明确“爱心冰箱”服务的特定群体以及按需取用等原则。此外,还要明确“爱心冰箱”的运行主体和监督主体,这样才能够让爱心传递到位。

    郑茛元认为,首先要引入项目化运作思维,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或承接“爱心冰箱”项目,推动“爱心冰箱”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运行;其次要倡导多部门协同参与,积极动员食品监管、公益慈善等相关部门通过专业指导、行动倡议、典型宣传、结对共建等形式,提升项目的公信力、影响力、号召力;还要注重社会资本引导,一方面政府、企业、公共组织应该恪守职责,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引导爱心企业、商家和市民在积极响应公益活动的同时,树立理性捐赠意识,培养健康的信任观。

当前:A1版(2023年09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