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时代新工匠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智能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陈宇 秦玉鑫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快速发展,时代新工匠既要掌握传统工匠技能,也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与适应性等。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企业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与专业化的指导培训,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逐渐成长为时代新工匠,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力量,并创新引领时代变革,为社会带来更多福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智能工程学院(以下简称“郑州航院智能工程学院”)坚持“需求牵引、多源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改革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学校与企业依托双方之间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和教育过程。要想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效性,校企双方应共同发力,从顶层设计、监督机制、师资队伍入手,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其一,在顶层设计方面,为打造校企共赢局面,双方应协同进行专业设置、教学方案研发、课程标准建设等工作,以促进教学与生产有效衔接,为培养时代新工匠奠定基础。其二,教育行政部门应构建相应监督体系,对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监督和评估,通过定期检查与考核激发校企合作动力,帮助校企双方及时发现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针对性解决,以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其三,学校与企业应合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引导教师将实际工作经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提升教学质量。郑州航院智能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学院60%以上的教师具有不同专业方向的高级技能证书,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水平。

   优化协同育人教学模式

    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时代新工匠的有效途径,通过为学生提供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使教育满足实际需求。基于此,校企双方应加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方法,为培养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新工匠创造条件。

    首先,鉴于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学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企业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教学、实践操作教学等,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系统剖析专业知识,使其通过了解优秀工匠故事,感受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与坚持不懈。其次,学校应结合企业发展需求,重新甄选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以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和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郑州航院智能工程学院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持续推进“企业项目式实习”,学生在三年级的暑假,完全融入与专业相关的企业中,与行业资深工程师进行对接,制定项目计划,并完成整个项目,同时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培养,以企业项目为依托,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撰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推动协同育人资源整合

    在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校企双方应积极主动加强资源整合,丰富育人载体,以培养时代新工匠。其一,学校可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学生在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实际的业务操作基础上,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其二,学校应与企业展开密切合作,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需求。其三,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目前郑州航院智能工程学院已与行业内多家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成立产业学院等,2020年,学院与黄河科技集团创新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鲲鹏产业学院,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促进河南省抢先布局鲲鹏产业生态,实现学院与企业的全面对接、深度融合。

    近年来,郑州航院智能工程学院聚焦科技发展新技术,将最新理论算法和技术引入到专业课程讲授,将航空特色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建立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持续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作者陈宇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作者秦玉鑫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需求牵引、多源融合、协同育人——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编号:2021SJGLX469)阶段性成果]

当前:B2版(2023年09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