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谱写首都文化新篇章
北京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 路艳霞

 

    北京,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北京,青春勃发,生机无限。北京,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勇立潮头,充分体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担当,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新篇章作出了首都贡献。

    文化交融

    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

    北京持续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基本格局逐步形成,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显著增强。

    北京高举思想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北京市民公共文明行为指数连续10年攀升,北京榜样、北京志愿者具有代表性,截至2022年底,志愿北京信息平台累计注册志愿者458.1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团体7.7万个。

    北京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着力实现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启动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北京也是全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京杭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全线旅游通航,400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发布,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全线通水。

    近年来,北京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下,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书写了一份具有创新意义、探索意义的时代答卷。依托长城文化带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0年起,古北口镇结合区域资源先后打造了“胜利之路”“国歌长城”“壮美山河”三条长城文化探访主题路线。古北口镇副镇长陈如的解读到位:该路线串联起古御道景区、古北口七勇士纪念碑、蟠龙山长城文化体验园、将军楼、二十四眼楼等点位,浓缩了古北口的长城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古镇文化。

    北京精心打造的“大戏看北京”引领精品创作,勇攀新时代高峰。京产佳作频频斩获国家级奖项,在“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北京市连续三届获奖作品数量和总分名列各省区市首位。在京产佳作频出的状态下,北京文学品牌、北京影视品牌和北京戏剧品牌均渐趋形成。

    北京的演艺新空间不断涌现,地处三里屯商圈的爱乐汇艺术空间中,烛光音乐会吸引年轻人前来一探古典音乐的壮阔世界;天桥艺术中心内的公共空间被活化利用,新空间剧场《猫神在故宫》在此驻场演出100场,成为暑期艺术启蒙之旅的热门选择。今年3月,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圆满收官,4个多月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院团在线下带来35部139场展演,共吸引约122700名观众走进剧场,线上“云剧场”播放量达到1.4亿次。北京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表示,演艺行业的氛围和环境正处于最好的状态,从业者应该抓住“大戏看北京”带来的战略机遇,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惠民

    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惠民,点亮京城。北京市民在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活动中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

    北京坚持高标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全国,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大剧场近日迎来开业首秀。话剧《你好,疯子!》十周年纪念版四场门票早已售罄,从此以后,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领略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北京,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歌剧院、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截至2023年8月底,北京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达218家,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博物馆集群,年均接待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北京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祁庆国说,北京博物馆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展现城市文化的窗口,拉近了博物馆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在北京,书香京城建设让全民阅读形成风尚。北京全年举办各类阅读活动3万余场,影响和覆盖人群2000万余人次,拥有实体书店达2000家,居全国首位。截至2023年3月,全市建有市、区、街乡镇和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7110个,覆盖率超过98%,市区两级覆盖率达100%,基本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在北京,一大批充满独特文化禀赋的新空间不断惊艳亮相,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不无感慨道,北京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在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方面做出了新探索,一系列具有改革创新意义的做法相继出现,为公共文化新空间可持续发展探索了路径。

    在北京,北京文化惠民活动深入人心,2022年,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共举办活动27.84万场,累计消费人次达5.25亿,带动消费金额近120亿元。

    文化创新

    展现活力和文化自信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北京成为一座创新无限、活力无限的城市,北京,令世界瞩目。

    北京积极构建1+N+X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推动“文化+”融合发展,聚焦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优质文化企业,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收入9535.3亿元,同比增长14.8%,保持持续增长;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20.8亿元,同比增长19.2%,占全国的比重为27%,占比居全国首位。

    新时代首都文化发展借力5G、VR、元宇宙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新的文化载体和传播渠道,坚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数字文化、创新文化不断深入市民生活中,西城区打造的“万象中轴”数字文化体验项目,增强现实、3D地图构建等技术让真实与虚拟空间重叠,钟鼓楼前、万宁古桥、地安门、什刹前海、澄清上闸……一个个打卡点上,游人走近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轴线,感受“活”起来的中轴文化。

    创新的北京、活力的北京世界影响力增强。北京着力建设首要窗口,秉承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优势推进文明互鉴。发挥“双奥之城”品牌魅力,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培育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品牌文化活动60多个。不断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全球性平台,在京落户的各类国际组织总部和代表机构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国际机构发布的多项全球城市权威榜单中,北京均名居前列。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今年的北京星光璀璨。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时隔4年归来,3场演出掀起轰动全国的交响狂潮,钢琴巨匠鲁道夫·布赫宾德、殿堂级百年名团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闻名世界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天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许多艺术家都将北京作为访华演出的唯一一站或是巡演第一站。

    推动文明互鉴,助力人文交流,北京文学“走出去”步伐坚定。“北京作家日”已成为北京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机制,共促成老舍、刘恒、邱华栋、梁晓声、毕淑敏、徐则臣等23位北京作家的25部作品,共计27个多语种翻译项目成功与海外出版社签约。“云交流”“云互动”的传播形式,更让活动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大拓展了北京文学影响力的国际疆域。

    北京,在新时代延续传承、开放包容、守正创新,引领时代潮流、添彩世界文脉,展现出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与人文气象。

 

当前:1版(2023年09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