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立足现有文化资源,坚持“双文融合”理念,突出阵地、队伍、项目、机制四个共建,将文明实践与公共文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科学有效、因地制宜地把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成文化服务综合体,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群众最爱去的文化服务和志愿服务站点。
阵地共建
构筑深度融合同心圆
县级层面重整合。依托县城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文体中心、县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功能,按照“三个一、两台、六馆、三中心、N个文明实践特色功能室”即“3+2+6+3+N”布局,建成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做到“虽不为我所有、但均为我所用”。
镇级层面重优化。针对基层阵地资源条块分割、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对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等部门管理的阵地,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原则,进行资源再分配,统筹公共文化、文明实践等工作需要和群众实际需求,重新设置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建成“文明实践+公共文化”综合体23个。
村级层面重盘活。针对部分自然村、村民小组无活动场所的问题,利用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文化院坝、乡村大舞台、多功能运动场甚至网红打卡点等文化活动场所,因陋就简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做到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目前,全县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5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1014个。
队伍共建
搭建深度融合朋友圈
建好志愿网。完善各级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建立县、乡(镇)、村(社区)、小组(网格)四级联动机制,县文旅体局分管公共文化副局长、乡镇组织宣传员、村级文化专干、各小组文化能人作为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长、分队长,构建起条块结合、全域覆盖、高效运转的网络体系,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组好专业队。按照“1+8+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建设标准,组建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以文联下属各协会会员以及在旺传媒公司为重点,整合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阅读等力量,注册志愿者300余名,组成专业志愿服务队15支,以“三下乡”“文艺走亲”“文化进万家”等活动为载体,为群众提供专业化服务。
用好生力军。设立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大力倡导全民志愿、全域志愿,整合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文艺爱好者、管办团队、社区团队等力量,注册志愿者0.5万余名,成立业余志愿服务队150余支,以乡村艺术节、村晚、广场舞大赛、魅力乡镇竞演等活动为载体,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项目共建
打造深度融合特色牌
依托公共文化阵地,打造“我是红城小小解说员”志愿服务项目。精心策划中国红军城展馆社会实践项目,邀请该馆讲解员担任学校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通过各种选拔赛,全县共有54名青少年获聘“小小解说员”到该馆参与志愿服务,共计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广受群众赞誉。
利用数字阅读平台,打造“悦读红城”志愿服务项目。利用广播电视、“两微一端”、移动图书馆,不定期向服务对象推送数字阅读资源,志愿者手把手引导、帮助老年朋友学会利用手机二维码扫码、数字阅读小程序进行云阅读、云听书,拓宽老年“悦”读新途径。
着眼丰富群众文化,打造“月动红城”志愿服务项目。按照“实践中心搭台、社会团体参与、志愿队伍主演、基层群众参演”的模式,开设每月一次的文明实践大舞台,通过情景剧、歌曲舞蹈等方式,把新思想、新理念、新风尚等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以文润城、以文化人,推动文化资源服务下基层。
机制共建
形成深度融合动力源
建立中心统筹协调机制,增强推动力。坚持一盘棋谋划,实施“一把手”工程,树立县乡村三级书记“主导抓、亲自抓、现场抓”工作导向,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所指导、站实施的工作体系,形成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建立精准供需对接机制,增强牵引力。坚持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度融合,研发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形成中心制单、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多元评单的机制,完善服务闭环,通过网络征集、“五大行动”实地走访,定期更新服务群众项目清单,确保项目实效。
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增强内动力。实施积分管理制,给予不同星级志愿者列席县级重大活动、优先推荐入党入团、优先就医就学等礼遇,让志愿者有荣誉、得实惠,推动志愿服务常态长效。
建立日常管理考核机制,增强执行力。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完善评价反馈、绩效评定机制,不断增强工作的势能动能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