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绽放光华
——记“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
◎ 本报记者 罗园

 

    深化项目培育,实施“青春志愿·守护生命”等一批品牌项目;常态化开展演练,提高应急志愿服务技能水平;优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全面升级信息化平台,鼓励引导更多青年参与志愿活动……近年来,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资源聚集、服务民生、实践育人功能,在项目培育、组织建设、平台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今年7月,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获评“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 深化培育品牌项目,推动服务走深走实

    为啥地质灾害容易发生在夏天?突遇滑坡怎么跑?9月5日,在“9·5”泸定地震一周年之际,一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得妥镇中心小学校举行,四川省突发重大地质灾害技术支撑专家,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为乐为学生们带来一节“地质灾害辨识与避灾”的公开课。这是四川省“青春志愿·守护生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大手拉小手 地灾科普进校园”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的其中一场。

    “青春志愿·守护生命”系列活动启动以来,已推动组建志愿服务队伍近4000支,在“志愿四川”平台发布宣传教育、应急演练、隐患排查等活动6.9万余次,动员青年志愿者110万余人次参与,累计服务时长736万小时。

    这是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青春志愿”系列品牌项目的一个缩影。今年春运期间,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2023年“青春志愿·爱在旅途”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工作。截至春运结束,全省共建立春运志愿服务点439个,设置岗位1336个,“志愿四川”平台累计发布项目2803个,参与志愿者3.6万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长59.4万余小时。

    通过参与“青春志愿·爱在社区”项目,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挥知识技能特长,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扶弱济困。“目前,全省已有134所高校与3560个社区结对,年轻人点子多,给学校周边的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四川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江龙介绍,“青春志愿·爱在社区”项目发动高校志愿者走进社区,为社区百姓提供“参与社会治理、扶弱济困、政策宣传、社会实践”四类服务,促进社会和谐,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的创新进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近年来,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深化“青春志愿”系列品牌项目,广泛实施“爱在社区”“靓在乡村”“美在景区”“青马工程·燎原行动”等系列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发动志愿者308万人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9.5万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971.3万小时。

    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推动了服务群众走深走实,让青年志愿者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和进步,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 开展应急志愿服务,复制经验有效输出

    “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省抗震救灾模范集体”“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走进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陈列厅,一面墙上的多项荣誉见证了协会参与各项救灾工作贡献的力量。

    今年7月,河北涿州遭遇重大洪灾。在这场洪灾中,一股远在四川的“青年力量”第一时间作出了响应:组建工作小组赶赴灾区一线,协助共青团河北省委及灾区团组织建立“涿州市青年志愿者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中心”,还组织了一支60余人的高校志愿者后方信息分析小组,在川开展应急志愿服务协同工作。

    “在河北涿州的洪灾救援中,我们共计有5006名志愿者在灾区开展救援工作,有力支持了398支民间救援队。”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项目负责人蒲飞宇告诉记者。

    “救援过程中受灾群众的每一次呜咽和感谢,救援队的每一次救援和安慰,都深深表达出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让人动容。”一位参与此次救灾的志愿者动情地说。

    蒲飞宇介绍,协会目前已实现灾情发生后10分钟内畅通信息渠道、20分钟内建立前线工作站、30分钟内应急骨干志愿者集结完毕、60分钟内有序组织志愿者和社会组织投入应急志愿服务相关工作。

    “能够从容应对,主要得益于我们日常的专业技能培训。”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地震多发省份,四川在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中进一步提升应急志愿服务技能水平。各级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演练,模拟地震、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情境,队员们从体能训练到攀岩、驾驶、医疗,逐个科目锤炼能力。

    近年来,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应急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广泛参与历次省内外自然灾害应急志愿服务,按照“快速响应—登记报备—供需对接—精准参与—有序撤离”应急志愿服务响应机制,将应急志愿服务和当地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大大提高精准服务的能力,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在“5·21”漾濞地震和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应急志愿服务中实现了四川经验的有效复制和输出。

    ◆ 强化信息系统支撑,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打开“志愿四川”志愿服务信息系统,“青年友好能量站”志愿活动、“‘嗨!夕阳’老年人智慧课堂志愿服务活动”、“‘河小青’青年突击队文明劝导活动”……一个个精彩的活动项目展示在页面上,点击“报名”,简单几步就能轻松参与线下的志愿服务活动。

    今年26岁的李思奇是“志愿四川”平台的常客。工作之余,他常常打开平台的页面,浏览信息报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今,他已累计参与志愿服务633小时,成为了一名三星级志愿者。“‘志愿四川’平台是连接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见证我们志愿者成长发展的‘重要伙伴’!”他告诉记者 。

    李思奇是众多通过“志愿四川”平台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之一。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志愿四川”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志愿服务组织可随时通过平台“点单式”发布项目需求、招募志愿者,志愿者就近“接单”、精准记录时长。通过“志愿四川”平台,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持续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数字化服务水平。

    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还充分挖掘青年志愿者典型、感人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通过“青年志愿者骨干成长营”等方式,搭建志愿服务组织交流平台。发挥青年志愿者学院作用,加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者培训培养。办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提升基层组织志愿服务水平。依托“四川青年志愿者”“志愿四川”公众号讲好志愿服务故事,公众号累计阅读量超过2000万人次。

    “我们将创新制度机制、健全管理体系,让志愿服务工作从‘零星分散’迈向‘规范有序’;擦亮项目名片、传递民生温度,让志愿服务项目从‘大水漫灌’迈向‘专业高效’;构建创新体系、提升工作能效,让志愿服务活动从‘零星间断’迈向‘常态有序’。”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1版(2023年09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