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见文明——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
◎ 弋搏

 

    阅读提要

    汉字是世界上构型最丰富、形式最多样的字体,也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最古老的文字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无纸化阅读、书写、办公等新的工作学习方式兴起,人们对汉字书写的依赖度大幅下降,不规范使用汉字、“提笔忘字”等现象越来越多。当下,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口号,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几千年来,无数前人用勤劳与智慧浇灌出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提炼其精华而成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更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既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举措,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担当。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责任在肩,你我同行。

    勤牛犁沃田: 传承汉字文化生发新芽

    10月8日,历时近四个月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落幕。作为该馆建馆以来水平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重的展览,此次特展接待量超140万人次,充分展示出汉字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展览立意于讲述脉络,见字剖意,构建释读萃图成字之“源”、文以载道之“远”、福泽广布之“流”、文脉绵延之“长”,将一幅汉字文化与中华文明相发共生、相促共辉的历史长卷向人们徐徐展开。

    此次特展由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博物馆策划实施,得到了全国20个省、直辖市,40个文博机构鼎力相助,汇集贾湖刻符龟甲、殷墟甲骨、史墙盘、晋公盘、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辛弃疾《去国帖》、赵孟頫临《兰亭序》等珍品220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90%以上。据统计,参观此展的年轻观众占比在80%以上。近四个月的时间中,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涌入成都博物馆,领略汉字文化的风采与魅力,触摸中华文脉的源头与脉络。

    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汉字文化,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一环。作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集形、音、义于一体,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无纸化阅读、书写、办公等新的工作学习方式兴起,人们对汉字书写的依赖度大幅下降,不规范使用汉字、“提笔忘字”等现象越来越常见,汉字文化流失现状亟须得到改变。

    2009年,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发出呼吁,“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2010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下发《关于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通知》,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校重视和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201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列出的18本字帖引起广泛讨论和热烈回应,纲要规定,从当年春季学期起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2014年,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上,苏士澍再次呼吁“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全国兴起了学书法、学国学、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学好写好中国字,如今不仅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更成为全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激励目标。

    阔笔擎长卷: 在一笔一划中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从殷商时期龟甲兽骨上镌刻的象形文字,到钟鼎礼器上浇铸的商周籀文,从秦汉篆隶石刻、简牍、布帛,到魏晋纸张,汉字在长久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始终闪耀着文化之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汉字文化普及和汉字书写教育也蘸浓墨著新章,如浩荡长卷铺展在中华大地上。

    当下,汉字书写教育正走向欣欣向荣,在感到欣喜的同时,苏士澍认为,培养孩子们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培养书法家,更是通过学习书法,培养孩子们精神集中、手眼脑协调发展,提高孩子们整体观察能力,加深对汉字形音义的全面理解,从小打下汉字的根,民族的魂。

    在“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现场,有的观众一边观看一边记录,有的在认真临摹;有的带着自己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前来,和文物拍照打卡,与古人“对话”。观众还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分享排队攻略、观展攻略,并上传自己的观展照片及笔记、书画等。成都博物馆馆长任舸介绍,此次展览的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正是基于对这一趋势的认识,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用文物阐释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精神气质,以赓续中华文明,厚植文化自信。”

    在进一步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与此次特展并肩前行的汉字文化主题活动,正陆续吹响赓续文脉的号角。

    9月27日,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第一届“铜梁龙·中华汉字书写大会”主题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研讨会在北京正式启动,向全社会发出参加汉字书写交流活动的邀请。

    据悉,“中华汉字书写大会”主题系列活动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汉字书写教育活动,将“正字修身”的文化理念厚植于广大青少年心中,提高汉字书写水平,感受中华文化和中华汉字之美,增强民族自豪感。大会计划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介规范汉字多维学习和书写方法,帮助青少年在学习规范汉字书写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汉字文化魅力,明白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大会面向全国招募中小学校参加汉字书写交流活动、征集“我的习字故事”,将汉字书写活动引入校园,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兴趣;通过邀请著名书法家、艺术家和书法爱好者参与汉字书写教育主题峰会、组织汉字书写教育主题沙龙论坛等活动,搭建青少年和书法名家沟通的桥梁;通过在重庆市铜梁区开展优秀汉字书写作品展览、组织研学游项目及开、闭幕式等活动走进文化名城。

    全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顾问樊绪银表示,中华汉字书写大会深入挖掘汉字书写的美育和德育价值,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创新之举,将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学科教育与汉字书写教育融合发展。

    密槌擂重鼓: 汉字书写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江河汤汤,文明不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与学习,只有铭记过去,才能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各地政府应国之所势民之所需,广泛深入推进汉字书写教育,通过开设课堂、组织比赛、举办展览等方式,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汉字书写教育走到人们身边,走进人们心间。

    2012年7月,为提升公务员的党性修养和文化素质,展示公务员队伍的良好精神风貌,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法家协会的指导下,首届湖南省国家公务员书法大赛正式启动,首届大赛主题为“展示新形象 喜迎十八大”。活动开展以来,全省爱好书法艺术的公务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踊跃参赛,如今已成为推动湖南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促进公务员队伍文化建设、展现湖湘文化艺术的品牌活动。

    从2013年起,陕西省以“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为主题,以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8105个规范汉字为核心依据,精心策划了多届全省中华经典诵读和规范汉字书写活动,参赛组别涵盖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中职组、大学组,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5年5月,由河北省文明办主办的“2015年河北省首届乡村学校少年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我中国梦”书法比赛结果出炉。首届比赛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为乡村孩子们提供书法艺术展示平台。首届比赛共收到来自全省506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书法作品2000余件,经过评选,优秀获奖作品在线上进行集中展示。

    2018年8月,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30集纪录片《书法在校园》在CCTV-11频道播出,全面展现了书法进课堂、书法进校园有序推进的近10年中,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在汉字书写教育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及在落实书法教室、教材,解决缺乏专业教师问题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今年7月,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隆重举行之时,由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学子风采·书大运华章“人人练字杯”四川省第二届大学生硬笔书法大赛也同步拉开帷幕,助力营造迎接大运盛会的浓厚氛围,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示蜀地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书写愈多,我们对于文字乃至文化的敬畏喜乐之心则愈浓;书写愈少,我们对于文字乃至文化的认同亲密之情则愈淡。”苏士澍表示,近年来,在全国政协和中国书协的积极推动下,汉字书写教育正在逐步走进中小学校的课堂,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得以进一步弘扬。他希望在未来,这样的案例能够越来越多,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文化之美,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下一个辉煌。

 

    写好中国字,有师如是说——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中国书法不仅承载着汉字独特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更融入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开展书法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身处信息化浪潮的青少年来说,于方寸之间感悟文化之美,有助于怡情养性,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民日报》  许有云)

    ● 书法有利于立德树人。唐代韩愈在他的代表作《原道》中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中国书法中亦有着明确的价值判断,自杨雄的“书,心画也”之论始,继而有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后有刘熙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等种种表述。这些书学传统历来为学书人所敬畏和推崇。苏轼的“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说明书法家的德行与心境对书法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书法能够激发学书者思想、学识的期望值并促使其思想品德得以升华。 (《光明日报》  王振波)

    ●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前人经典。出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个性气质、艺术经验,教师和学生面对经典有不同的感受,对前人的艺术手法也有不同水平、不同方式的领会,与此相关,教师和学生在创作能力、创作风格上也有不同。书法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以自身对书法的领悟来启发学生的领悟。施教者与受教者都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个体,而在个性与个性之间自然是充满通性的,教学便是生命个性之间的交往。一种成功的教学,是在师生的交往中,学生的艺术潜能和个性得到成全。

    (《美术报》  邓宝剑)

    ● 书法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审美教育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举措。《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中国书法、武术、戏曲教育工作,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拓展校园文化。然而,在中小学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传统墨汁和纸张本身的特性,书法教育在练习环节存在一些不足,可以创新技术手段,让书法教育在落实中更健康、更环保。尝试推广高科技新型书法墨汁替代传统墨汁,研发可重复使用的纸张,促进循环利用,使书法研习过程便捷、绿色、低碳,从而大大提高书法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中国教育报》  张湘怡)

 

当前:4版(2023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