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入民心
——天津市西青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 杨澜

 

    乡风淳,乡村兴。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天津市西青区,“板凳课堂”“田间讲堂”等活动走近群众身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一批群众身边的“红色阵地”,不断扩大文明实践服务圈,打通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西青区持续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加快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壮大志愿服务力量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西青区充分发挥文明实践载体作用,整合阵地资源、健全体制机制、发展志愿队伍。

    “十一”国庆前,在杨柳青镇白滩寺村村民文化广场,村民自导自演的迎中秋、庆国庆文艺演出正在进行,非洲鼓艺术团的文艺骨干们载歌载舞,赢得围观群众阵阵掌声。

    白滩寺村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搭建村文体活动平台,组建非洲鼓艺术团、河北梆子剧团、东北大秧歌队等多支群众文化队伍,打造文艺品牌,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类活动,以贴近群众生活的艺术形式,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红歌传唱”等各类主题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引导广大村民在实践参与中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结合村居实际,各村镇都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让村民积极参与本村建设工作,农村志愿服务力量越来越壮大。

    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了全覆盖,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遍布全区街镇、村居。通过统筹驻区高校、社会组织、农业专家等志愿服务力量,全区打造了“科普大篷车”“文化惠民超市”等20余个品牌项目,组建了“模范宣讲团”“好大妈帮帮团”等特色队伍,志愿服务资源下乡入户,更好地服务基层、惠及村民。

    榜样力量引领乡风文明

    “作为村干部,要有把小事办妥、难事办成、大事办好的决心,遇到困难更要迎难而上。”在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的心中,只有实干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

    2017年,郝庆水决定改造村里的千亩荒地,种水稻、发展绿色产业。“多亏了好政策,帮扶资金帮我们购置了水稻种植设备,修堤坝、疏水利、建涵闸、开新路,经过一系列改造,头一年试种的水稻成功了。”

    困难有人帮,自己更要铆足劲儿。有了绿色产业的第六埠村没有停下发展脚步。凭着要彻底摘掉“穷帽子”的决心,郝庆水带领村“两委”班子大胆尝试,从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明入手,因地制宜成功打造了“三河汇景红色教育基地”项目。在郝庆水的积极协调下,该项目与平津战役纪念馆、贵州四渡赤水纪念馆和天津延安精神研究会等16个单位实现红色教育基地共建共享。

    而郝庆水只是西青区涌现的乡村振兴带头人、致富能手、见义勇为个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西青区注重培育选树农民身边榜样,依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机制,累计选树先进500余人,郝庆水、吕欣、牛汉中、刘津东等,成为农民眼中的“大明星”。引导党员群众感悟“好人精神”,内化为精神力量和行动指引,让“好人精神”在新时代开花结果。

    全民共建共享文明乡风

    走进精武镇姚村大食堂,村训牌匾映入眼帘。说是食堂,这里却是村里人婚丧嫁娶办宴席的主场地。

    姚村大食堂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2019年进行重新装修后,目前设有13张餐桌,能够同时容纳100多人就餐,彻底解决了村民遇到红白喜事需要自己租大棚搭建场地的问题。食堂里冰柜、桌椅餐具、热水器等厨具一应俱全,供村民免费使用。食堂水电费由村集体经济补贴。村委会招募了专人免费为村民炒菜做饭。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来这里办理红白喜事,只需负担食材费用,就能便捷地举办一场宴席。

    近年来,西青区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农村德治教化,广泛开展“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活动,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作用,宣传移风易俗“十提倡十抵制”等内容,教育引导农民自觉践行文明新风尚。

    以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为抓手,组织开展“立家规、亮家风、传家训”文明实践活动和好婆媳、好邻居选树活动,以良好家风促文明乡风;关注农村未成年人成长,加强“五爱”教育阵地和“快乐营地”建设,推出“圆梦助学微心愿”等公益活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先后培育出付村、中北斜村、西闫庄村等10个各具特色的全国文明村镇,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近80%。

当前:2版(2023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