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缝补补小课堂”传递多重价值
◎ 樊树林

 

    近日,河南信阳一高校宿管阿姨开设的“缝缝补补小课堂”开课,手把手教学生“针线活”。宿管刘阿姨称,开设这个小课堂,既是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是为让大家学习到一项生活小技能。参加学习的学生王佳表示,宿管阿姨的教导很耐心,学到的缝补技能可以让自己在生活中解决很多问题。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曾是物资匮乏的年代,许多家庭穿衣的写照,也是很多成年人心中珍藏的一份记忆。尽管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衣着档次不断提高,“缝缝补补”在很多家庭已显得没有必要了,但其本身蕴含的节俭理念,永远不会过时。

    具体而言,这个小课堂有助于让学生传承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衣服掉了纽扣、裤子撕开了口,这都是常有的事。如果仅仅因为衣服掉了纽扣、裤子撕开了口,就把衣服或裤子“一扔了之”,这无疑是一种浪费。毕竟,衣服纽扣掉了,裤子撕开了口,缝补之后照样能穿。“缝缝补补小课堂”的珍贵就在于,能够让学生从一针一线中唤醒心中的节俭意识。

    “缝缝补补小课堂”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揆诸现实,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少老师和家长过多重视智力培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重视度不算高,进而导致了一些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信阳这所高校宿管阿姨开设的“缝缝补补小课堂”,毫无疑问,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大有裨益。这种动手能力,也会在更多生活场景中延伸,继而助推学生的生活能力得以提升。

    此外,劳动教育要从身边琐事抓起。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奋斗精神的重要途径。但劳动教育是一个宏大的体系,也是一种开放的范畴。劳动教育无论怎么开展,都要面对生活的烟火,都需要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换言之,生活即教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阐述的意义就在于此。“缝缝补补小课堂”告诉我们,劳动教育应该立足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寻常的生活场景中,捕捉到劳动的乐趣,这也许才是劳动教育最美的底色。

    希望越来越多的学校能开设这类小课堂,让劳动教育不再千篇一律、缺乏新意,而是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

当前:1版(2023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