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县:着力赓续河湟皮影文脉 积极推进非遗抢救保护

 

    本报讯(张小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近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河湟皮影戏”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录制工作。

    本次抢救性保护录制工作邀请了来自青海大通、湟中、湟源、门源、互助和平安的十个皮影队,共计录制十部戏本。在大通县文化馆的组织下,四天内各皮影队均完整表演了各自的剧目,现场伴奏也是严格按照传统皮影戏表演方式来演奏。录制现场全程以多机位、多角度并在专业调音设备下进行了录制,以最原生态的方式开展记录工作,保证了本次抢救性保护录制的专业性。录制的内容清晰、有细节,严格按照“河湟皮影戏”的传统表演方式,确保录制内容符合“河湟皮影”的原汁原味,以便未来参考传承。

    “河湟皮影戏”的抢救性保护录制工作能够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记录、保存,防止非物质文化逐渐消亡,对河湟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使在传承人中间出现了断层,后来者也可以观看录制的皮影剧目来了解、学习并传承“河湟皮影”的技艺,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据了解,从2019年大通县文化馆获得“河湟皮影”保护单位资格到现在,该馆已经保护并录制了二十余部“河湟皮影戏”表演剧目,将一部分河湟皮影戏传承人所掌握的核心技艺记录下来,完成传承人将各自的绝技传给下一代的心愿,为年轻一代传承前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史料参考,让人类优秀的非遗能够一脉相传、血脉相连。

 

当前:B2版(2023年10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