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来临,不少年轻人又在准备“买买买”,不过最近几年,每到“双11”,却有部分年轻人主张“省省省”,有人还晒出自己的“废物”改造成果:将湿巾包上抠下来的塑料盖子两两扣在一起,就是一个收纳首饰盒;6个奶茶杯托就能做成一个隔热垫……一些喜欢喝奶茶的年轻人,更是热衷对打包袋进行各种创意改造,在网上掀起一股热潮。有媒体调查发现,在有人吵吵“断舍离”之时,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却刮起一股“反断舍离”风潮,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变废为宝”。
现象
一边囤袋子,一边改造利用
“家里的打包袋越攒越多,尤其是各种奶茶袋子,质量都挺好,做得也好看,根本舍不得扔。”北京白领韩冰隔三差五就要下单购买奶茶,每次奶茶店换了新包装、出了联名款,她总忍不住“买买买”,家里、单位少说也有上百个打包袋子了。
像韩冰一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于是,有人奇思妙想,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起打包袋的改造再利用方法,最热的“经验帖”已经有30多万人点赞。看到这些再利用方法,韩冰也忍不住小试一把。
从最简单的开始,在单杯奶茶打包袋侧面剪一个小口,放进一袋抽纸,就成了一个可移动的抽纸盒;把打包袋自带的密封贴翻过来,贴在橱柜上或车里,就能当作“悬挂式垃圾桶”;从奶茶袋中间剪开,四边向外翻折,制成不同大小的收纳盒,放进冰箱分类储存各种食材……“这种袋子内部材料防水,折叠之后支撑性也不错,即使脏了用水一冲或者抹布一擦也就干净了,省钱又方便。”
韩冰还根据改造教程,尝试了一些更“高阶”的改造方法,墙上的多层收纳袋、咖啡杯保温套……原来堆积落灰的打包袋,都被她改造成生活中实用的小物品。“最重要的是,在改造中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看到一些奶茶杯、玻璃瓶时,就想着能不能再改造利用一下,变废为宝。”韩冰说。
还有一些年轻人喜欢直接利用打包袋。因为内部的铝箔材料既防水又保温,有的还很厚实,有人下雨时就用来放雨伞,日常自己带饭的就用来装饭盒,通勤时当作通勤包;甚至还有人“脑洞大开”,把这些袋子用来当作出差途中可携带的泡脚桶、洗衣盆……
上班族陈欣就是把奶茶打包袋当作通勤包的一员。“奶茶袋是我的通勤‘小帮手’,提着奶茶袋就直接出门,很轻便。”她边说边展示袋中放置的物品,有一把钥匙、一包纸巾以及一支口红。
不少受访者表示,他们囤奶茶袋的原因不只是被其颜值吸引,还出于环保方面的考虑。
感受
废物利用还能控制“买买买”
不只是奶茶打包袋,吃完鸡蛋的蛋托不扔,放些耳环和项链,还不容易打结;用旧的毛巾不扔,缝进一根细绳化身束口袋,装些小物件不在话下……这些都是30岁的吴女士近半年来“反断舍离”的成功实践。
有意思的是,吴女士小时候曾一度很反感妈妈疯狂攒塑料袋的行为。但当她大学毕业独自生活后,曾经令她反感的行为变得“真香”,她也开始攒起塑料袋。虽然专门的垃圾袋并不贵,但在吴女士看来,废旧物品能再利用也挺好的。
囤塑料袋似乎是每个“反断舍离”践行者的入门素养,从那以后,“不乱扔东西”成了吴女士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而囤物的进阶阶段就是废物利用和再改造,那些“灰头土脸”的旧物在吴女士手中一次次焕发新光彩。
前段时间,“当反断舍离血脉觉醒”的话题,冲上多个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在某社交平台上,甚至有了“反断舍离联盟”小组。在该组内的“大神炫技区”,有人把肥皂托当成洞洞板玩,有人用喝水果茶剩下的桶当笔洗,配文还都带着一股骄傲劲儿:“平平无奇,却省了十几块钱!”
七月是豆瓣小组“反断舍离联盟”的组长。七月的家里,存放时间最久的是铁质的饼干盒,里面装满了杂七杂八的小东西,而到现在还没派上用场的囤货则是耳钉上的硅胶小软塞和精致漂亮的包装盒,用她的话说:“如果扔掉,会肉疼!”
对于“囤积”行为,七月认为“东西多其实才考验收纳能力”。七月在每年的年中和年末都要进行大扫除。在这个过程中,她会整理出家中物品的清单,并重新评估物品的价值,同时还会时不时搜搜,有没有新的闲置物品改造小妙招。因此,“废物”在七月家停留的最长生命周期不会超过一年,“如果这一年,我都没有发现它的再利用价值,那它大概率在我家得不到新生了。”
七月发现,物尽其用的习惯还会克制消费冲动。“因为家里东西多,买东西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买回去要放在哪里。”七月说,这样一来,控制了“买买买”的冲动,好处就不光只是省钱,还能节省空间。
解读
在断舍离和反断舍离间求平衡
继“断舍离”后,“反断舍离”为何突然火了?武汉市武东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杜贺敏认为,一方面,喜欢“反断舍离”的群体,他们可以享受到废物利用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愉悦感;另一方面,稍微动脑就能变废为宝,不用花费一分钱,就可满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需要,还发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因此,这一生活方式深受部分年轻人喜欢。
有专家指出,虽然“反断舍离”看似与“断舍离”背道而驰,但从某种意义上,却可看作是“断舍离”的高阶版演绎。因为“反断舍离”同样能达到减少需求、抑制非理性消费的效果。并且,对于“断舍离”可能带来的浪费问题也有所弥补。
全国首家传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创立者徐文胜表示,一些年轻人“反断舍离”,对废物进行再利用是很有价值的,值得提倡。因为这首先减少了浪费和污染。而且,物质生产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利用现有的东西,经过简单的手工改造,便能开发出和那些新产品同等的使用价值,既体现过去生活的温度,也能融入当下的时尚元素,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另外,动手改造这个过程,也能诞生出不少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更宏观地看,工业厂区改造成艺术区,又何尝不是“反断舍离”的典型案例?
在徐文胜看来,生活也需要在“断舍离”和“反断舍离”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我们既不能成为完全的实用主义者,也不该倒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认为,哪怕是“断舍离”,网友在处置家中那些富余的、“碍手碍脚”的物品时,不宜简单地把它们丢进垃圾桶,而是送给更需要的人,或者是捐助到更合适的场所,比如福利院、山区。哪怕是在二手交易市场以物易物、打折售卖,让资源循环再流动,这样的小举动其实也是在作贡献。
他表示,物质在使用价值之外,还有精神内涵。有些在当下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事物,其实有它内在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比如,一盏破旧的油灯,虽然已经不实用了,但把它放在农耕文化博物馆里,就会释放出新的价值。从“反断舍离”这里还可以引申出一个道理:要重视“无用之用”。那些“无用”的资源,其实同样值得珍惜。
(综合《北京日报》《楚天都市报》《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