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 叶韵

 

    教育部等十部门于2022年8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提质增效,必须突出实践导向,调动社会资源,充分结合党情、国情与社情,绝不能拿着文件照本宣科。回顾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红色血脉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赓续传承,创造了极具历史底蕴、时代特色、群众基础的红色文化。新时代如何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文化、发扬好红色传统,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的实践课题。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使红色文化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助推器,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尝试,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助推器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积淀的历史产物,它全面记载了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伟大事业的光辉历程。从内容与形式角度看,红色文化具体表现为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多种精神文化。从象征意义角度看,红色文化承载着深厚的人民情怀,镌刻了党带领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彰显了党在历史实践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与崇高信仰。可以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政治标识。

    将红色文化内嵌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把党的优良作风、精神气质、红色基因传承好,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一方面,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思想引领。远大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人民情怀、崇高的价值追求、坚定的政治方向等,都是红色文化的构成要素。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理应在红色文化汪洋中汲取智慧、增添信心。把红色文化巧妙嵌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志气与骨气,有利于让红色基因在他们的血脉里流淌。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红色文化见证着无数先烈浴血奋战的历史,可谓是爱国主义教育最为生动的教科书。推动红色文化走进“大思政”课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自觉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探索。

    让红色成为高校“大思政”的鲜明底色

    那么,高校如何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呢?

    深挖资源,发挥以文育人实效性。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包括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种教学类型,前者以思政理论课的形式存在,后者则在专业课程中巧妙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旨在向大学生讲深、讲透科学道理,达到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

    所以,高校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在探索红色文化内嵌于思政教育的路上,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即如何通过深挖红色资源,并将其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向学生传承好红色基因。首先,教师要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出发,厘清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历史、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地方革命博物馆、红色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库,引导大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追求真理的力量;最后,教师要认真研读红色文献资源,深刻领会并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观念价值与时代价值,切实发挥红色文化以文育人的功能。

    健全机制,推动红色教育规范化。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应构建长效机制,确保红色文化代代相传。一是强化领导机制。高校应成立“传承红色文化”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主要负责人,其他领导积极配合,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助推思政教育工作提质增效;二是建立互补机制。高校党委要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下“绣花”功夫。例如,组建校外专家团队,聘请老战士、老干部进校讲授红色文化故事,改进校内教师单兵作战的教育模式,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三是构建奖励机制。高校要鼓励教师研究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创新方法,并将融合实效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促使教师行之有效地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效果。

    创新形式,让思政课堂“活起来”。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思政”课堂“动起来”,使思政教育与红色教育更加入脑、入心与入行。在实践教育层面,教师可把思政课堂设置在田间地头、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红色纪念馆等场所,打造体验式、沉浸式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实现对社会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让显性和隐性的红色教育资源,都最大程度地发挥育人作用。

    (作者系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生态学院政治辅导员)

当前:B2版(2023年1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