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通过系统地挖掘、整合和运用课堂、学校和社会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的资源和素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有机融通起来。通过激扬“大思政课”的青春动能,从而促使青年学子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课”要与现实密切结合。“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既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也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在科学理论与生动实践相结合中发挥育人作用。科学理论往往博大精深但也抽象难懂,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但也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大思政课”既不能空洞地填充科学理论知识,也不能简单地选取社会现实案例、故事、素材,而是要将理论与现实相贯通。“大思政课”的内容只有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中生动展示世情、国情、党情,彰显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及其内蕴的精神价值,充分挖掘社会实践中的榜样人物、优秀事迹、典型案例,以更为鲜活直观的呈现形式补充和丰富理论知识,给学生以强烈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思政课”要拓展教学空间。“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深刻揭示了“大思政课”建设的空间场域,旨在将思政课的课堂空间拓展延伸至社会,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向同行与有效交互。一要确保思政小课堂密切联系社会大课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在理论讲述过程中将鲜活具体的典型案例、历史故事、社会问题引入其中,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阐释。二要促进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不能禁锢在思政小课堂上,而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把思政课搬到乡村基层、工厂车间、社区街道、纪念馆、博物馆等,引导学生在参加志愿活动、社会调研、支教服务等社会实践中全面了解国情,锤炼意志品质。三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这在于将学校与社会的育人力量统一起来,在于将科学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教育统一起来,在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格局下实现对青年学子价值引领、思想淬炼、人格塑造。
“大思政课”要激励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未来是青年的,青年工作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思政课”应当要从青年成长特点、思想水平、心理需求、现实期许等实际出发,引领他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同时,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思政实践教学,让青春在火热的社会现场和沸腾的时代中得到升华。青年时期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大思政课”应当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新时代青年。“大思政课”应当引导青年人要把个人奋斗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促成新时代青年自觉将个人理想积极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之中。